东亚贵族时代的曲水宴与曲水文学
本文选题:曲水文化 + 贵族时代 ; 参考:《学术月刊》2013年03期
【摘要】:上巳祓禊是中国先秦以来的习俗,在汉魏六朝时期形成独特的曲水文化。曲水文化在自身的形成过程中构成了三种不同层面:民众嘉年华、贵族士人雅集和宫廷宴会。而曲水文学也随着时代、地域以及表现层面的不同而发生变异,演化为汉代禊赋、两晋哲理诗、南朝宫廷诗及序三个主要范畴。曲水之宴在公元5世纪通过王朝使节的中介传入日本,其接受形态完全在宫廷文化层面,与其他两个层面无涉;但公元7世纪开始出现的日本曲水文学则未能继承南朝宫廷曲水文学的传统,而是因应本国文化阶段和特色,产生了新的面貌。公元5—7世纪的中日曲水文化,显示出异文化传递中富于意味的嫁接过程,是东亚贵族时代的一个标志性现象。
[Abstract]:Fuxi is a custom in China since the pre-Qin Dynasty, forming a unique Qushui culture during the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Qushui culture formed three different levels in its own formation: popular carnival, aristocratic elegant collection and court banquet. Qushui literature also changed with the times, regions and performance levels, and evolved into three main categories: the Han Dynasty Fu, the philosophy of the Jin Dynasty, the Southern Dynasty palace poetry and its preface. Qushui banquet was introduced into Japan in the 5th century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of the emissaries of the dynasty. Its reception form was completely in the court culture level and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other two levels. However, the Japanese Qushui literature, which appeared in the 7th century AD, failed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 of the court qu literature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but took on a new look according to the sta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culture. The Sino-Japanese Qushui culture in the 5-7 th century AD showed a meaningful grafting process in the transfer of different cultures, which was an iconic phenomenon in the aristocratic era of East Asia.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中文系;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51050) 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的“南朝贵族文学生态研究”(2012M51134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林晓光;陈引驰;;金缕玉衣式的文学: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孙思旺;;上巳节渊源名实述略[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王秀文;中日三月三节俗比较分析[J];日本研究;1999年03期
4 丁武军;;从“曲水流觞”到“曲水之宴”——中日上巳节文化源流[J];日本研究;2005年04期
5 李心纯;从中国古代的上巳节到日本的雏祭[J];日本学刊;1996年02期
6 高桥静豪;王君德;;有关兰亭“曲水之宴”在日本的概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孙明君;;颜延之与刘宋宫廷文学[J];文学遗产;2012年02期
8 俞显鸿;;“曲水流觞”景观演化研究[J];中国园林;2008年11期
9 陈颖;陈其兵;;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曲水流觞”[J];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艺红;张唯;刘轩宇;;“曲水流觞”在现代景观中的流与变[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2 孙朝阳;;论节烈思想发展的两条主线[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邱金虎;薛彩虹;;“伏虎”语源考[J];沧桑;2007年01期
4 杨满仁;;“他者”视域中的中国古小说图景——评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的三大特色[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3期
5 霍存福;论中国古代契约与国家法的关系——以唐代法律与借贷契约的关系为中心[J];当代法学;2005年01期
6 郭连锋;张云霁;;火把节与寒食节之比较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7 高方;;“《左传》丽人谱”之许穆夫人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张晓龙;;古代礼仪进入戏剧形体教学之探索[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1期
9 刘渊;试析明器产生的思想根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陈碧;;山水之乐 死生之悲——王羲之《兰亭序》思想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维慎;;说席地而坐时的无礼行为“箕踞”——兼谈南越王赵佗对于汉使陆贾的箕踞[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修红;史胜翠;;汉代民间艺术赞助问题思考——以鲁西南汉画艺术为例[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林;石室丹青[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王剑;美学视野中清明节日民俗的整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4 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D];中山大学;2001年
5 张勃;唐代节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赵海丽;北朝墓志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黄富成;汉代农业生产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于建刚;中国京剧习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9 章燕;清代法官的司法观念[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田苗;女性物事与宋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兵;《容斋随笔》的民俗材料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朝猛;民俗体育全民健身价值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巩怀霞;《香祖笔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岩;汉画“孔子见老子”的资源和制作[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郑昕怡;传统炉灶造物智慧的回溯与开掘[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刘芬芬;“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惠娟;宋元山水画中的渔父题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张静;瑶族生活燃料历史变迁初探[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10 黄忠红;《歧路灯》的教育民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宏烈;广州古典园林理水造景的特色[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03期
2 林晓光;陈引驰;;金缕玉衣式的文学: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吴怀东;颜延之诗歌与一段被忽略的诗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黄亚卓;论颜延之公宴诗的复与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傅晶;魏晋南北朝御苑禊赏景观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何诗海;;东晋应制诗之萧条及其文学史意蕴[J];文学遗产;2011年02期
7 刘庭风;中日园林活动比较[J];中国园林;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傅晶;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W,
本文编号:1968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68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