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身体和伦理共同体
本文选题:《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 身体 ; 参考:《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03期
【摘要】:身体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被诋毁、排斥和压制的历史,而这一进程随着工业文明的繁荣而达到顶峰。D.H.劳伦斯感受到了这一对身体的压制,因此,以文字的方式反抗压制、帮助身体突围成为他终生的事业。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这种努力以最为彻底的方式得以表达。劳伦斯描绘了一片葱茏的小树林,它构成了一个前现代的伦理共同体,傲视外部丑恶的工业文明。在这一自足的空间中,人们遵循着迥异于主流价值体系的伦理价值观,身体和欲望自由地呼吸,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人也因此而获得新生。在伦理上,这一空间以隐喻的方式与外部世界形成了根本性对抗。这不仅是劳伦斯对压抑身体的工业文明及其所代表的工具理性进行的最激烈批判,更为重要的是,这部作品实质上也是劳伦斯对新的伦理共同体的虔诚召唤和建构。
[Abstract]:The history of the body is a history of constant denigration, exclusion and repression, a process that has culminated in the prosperity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Lawrence felt the suppression of the body, so fighting the suppression in the form of words and helping the body break through became his career for life. In Lady Chatterley's Lover, this effort was expressed in the most thorough manner. Lawrence painted a verdant grove, a pre-modern ethical community that excelled the ugly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of the outside. In this self-contained space, people follow the ethical values which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value system, the body and desire breathe freely, have been completely liberated, and people have been reborn as a result. Ethically, this space is metaphorically opposed to the outside world. This is not only Lawrence's strongest criticism of the represse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its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but also, in essence, Lawrence's pious call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ethical community.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英国文化研究的现代转型与政治使命”【项目批号:13NDJC140YB】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号:12YJC75201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批号:2012M520879;2013T60438】 “浙江理工大学521人才培养计划”的资助。
【分类号】:I56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璐;;《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赵芳;;异化下的温情追寻——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反机械主义异化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3 刘文娟;;D·H·劳伦斯作品中的圣经意象——从劳伦斯作品中看基督教对他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4 顾新颖;;《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死水微澜》的命运主题比较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钮西来;;劳伦斯的和谐期盼[J];今传媒;2010年11期
6 周志高;帅式毅;;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生态伦理思想[J];长城;2009年10期
7 杨斌,吴格非;中国的劳伦斯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8 梁彩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赵苏苏译本的评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杜芳芳;;温情与异化——《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主旨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10 王雅萍;;《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睡美人主题[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黄颖思;;重建和谐——《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李为民;《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三部文稿中性描写的差异与表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曦;文学中享虐现象之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梁超群;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父亲的在场与缺席[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晓岚;论劳伦斯小说的情感表现[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正;《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性伦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谢玲;《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批评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建民;人性回归的呼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敬;劳伦斯主要作品中和谐理念的系统分析[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5 徐普平;人性的回归与工业文明[D];浙江大学;2011年
6 薛璐;探寻通向“完整的人”的途径[D];山东大学;2005年
7 金漫青;文学作品中性爱描写的翻译[D];浙江大学;2006年
8 周红;试论文化误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洪霞;劳伦斯的文本世界:对灵与肉关系的质问和重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付英;《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两个汉译本差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国栋;劳伦斯与工业文明[J];江汉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2 张洁,刘春芳,李旭;劳伦斯作品中的死亡形象[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李旭;何长仁;;自然的歌者——对威廉·华兹华斯生态意识的解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张秀清;;自然和女性的悲曲——解读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内涵[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杨艳;;《儿子与情人》的符号学阐释[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张英;;论舍伍德·安德森消极的工业观[J];语文学刊;2006年21期
7 滕昕姝;;不协调的爱——试论《儿子与情人》的家庭关系所反映的异化现象[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聂强;;《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现象探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汪宁;吴菊芳;;《小城畸人》:孤独与异化的灵魂[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11期
10 聂鑫琳;;劳伦斯《太阳》之生态解读[J];太原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熊》和《狼图腾》的生态思想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晓宁;;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传统主义批评解析《瓦尔登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莉;;阿瑟·米勒作品中的生态思想[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书评人 陈蓉霞;寂静的春天离我们有多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何山石;与梭罗同赴孤独[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西篱;感受力 创造力 梦想力[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叶琳;布宁创作的生态诗学特征[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春芳;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D];山东大学;2006年
4 涂媛媛;现代人的异化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陈晓兰;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茅盾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6 岳峰;二十世纪英国小说中的非洲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7 孙英馨;沈从文与劳伦斯生命价值书写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李晓岚;论劳伦斯小说的情感表现[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普平;人性的回归与工业文明[D];浙江大学;2011年
2 雷泠;丧钟为谁而鸣?[D];西北大学;2003年
3 李莉;戴·赫·劳伦斯作品中的人际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李剑奇;劳伦斯在《彩虹》中的精神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银燕;一部美国的民族史诗[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红;狄更斯小说中的工业文明[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高惠婷;劳伦斯中短篇小说思想初探[D];吉林大学;2008年
8 资云南;本我超越超我[D];福州大学;2006年
9 谭迪;压抑与反抗[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宇;《我的安东妮亚》中的文化冲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94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9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