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主题的认知诗学解读
本文选题:认知诗学 + 图形—背景理论 ; 参考:《外国语文》2014年02期
【摘要】:《追风筝的人》是2005年全美第三大畅销小说,很多对其的研究以成长主题或象征隐喻作为切入点,而运用认知诗学理论来解读该小说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从风筝图形突显和主题突显两方面入手,通过对小说内在认知理据的挖掘,使其主题意义得到更充分的解读。
[Abstract]:Kite pursuers is the third best-selling novel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5. Many studies on it take the growth theme or symbolic metaphor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use of cognitive poetics to interpret the novel is a new attemp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graphic-background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 starting from two aspects of kite figure prominence and thematic prominence, through the excavation of the intrinsic cognitive motivation of the novel, so that its thematic significance can be fully interpreted.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苏晓军;;认知文体学研究:选择性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封宗信;论文学语篇理解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3 熊沐清;;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懿;;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束玫娟;;新闻语篇中的言语隐喻及非言语隐喻——以《纽约时报》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周健;;方位词INTO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性扩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尹祥凤;罗凌云;詹声斌;;从认知诗学的角度看文学的认知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孙妍;;浅谈意象图式与英语介词的学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钟海英;郭晓俊;;“近山浓抹,远山轻描”的认知理据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孙婷;刘丙桥;;愤怒情感背后的隐喻文化认知因素——英汉谚语中的愤怒情感隐喻的异同及其文化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8 耿丽敏;王斌;;空间隐喻分析——以《红楼梦》中上、下、高、低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9 吴百荣;;亦梦亦真实——对《恩主》中人物形象的原型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10 章娟娟;;英汉疾病概念隐喻对比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张激波;;隐喻认知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解释[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方芳;;《反美阴谋》中的大屠杀原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爱华;;日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1年刊[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金娥;英语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7 冀芳;济宁方言义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9 王志坚;俄语被动句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朱元;汉英视觉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朱莹;旅游宣传手册翻译中的隐喻、转喻及其表达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晓玲;中西“离家”童话的一项认知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徐静;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楚辞》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雪;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科技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韦金华;从认知语境视角分析《我有一个梦想》中的隐喻[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旷章红;认知映射视角下的颜色隐喻翻译[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颖迪;《茶馆》中隐喻翻译的认知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严霞;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立华;刘世生;;语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实践》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1997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97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