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于相对世界中的审美艺术——以芥川龙之介作品《罗生门》为例
本文选题:芥川龙之介 + 对比叙事 ; 参考:《学术论坛》2013年05期
【摘要】:芥川龙之介在小说《罗生门》的情节构思中,采用了对比叙事的手法,创造了某种独特而强烈的感觉,在特定的时空世界里,事物、人性皆呈现出极端对立的状态。捕捉这样极端对立的状态,同时抓住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转换的过程,成为这部小说文学审美层面上最为核心的部分。在《罗生门》中,他展现了自己对人性善恶的巧妙把握,并最终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原则。这部小说可以看成芥川文学借助于古典,确立于近代的一次成功的精神努力。
[Abstract]:In the plot conception of Luoshengmen, Akutagawa Lung-suke creates a kind of unique and strong feeling by means of contrastive narration. In the special world of time and space, things and human nature all present extreme opposites. Capturing such a state of extreme opposition and grasping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from one extreme to the other become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the aesthetic aspect of the novel. In Luo Shengmen, he shows his skillful grasp of the good and evil of human nature and finally establishes his own unique artistic aesthetic principles. This novel can be seen as a successful spiritual effort 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aid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I313.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淑华;;为艺术而人生——由《戏作三昧》解析芥川的艺术至上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2 贺江;;从《地狱变》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3 郭雪妮;;日本近代“私小说”中忏悔主题的两个影响源[J];东方论坛;2011年04期
4 张艳杰;;从《湖南的扇子》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观[J];东南传播;2008年04期
5 叶荣华;;论《鼻子》与萨特思想的契合[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6 陈天然;黄海燕;陈琦;;由赞美至蔑视——从《中国游记》看20世纪初日本人的中国观[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年01期
7 王贤玉;;《竹林中》所反映的三重怀疑主义[J];安顺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8 王涛;;呼唤真爱——读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和《妖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9 杨兰凯;;论芥川龙之介对武士道精神的荒诞化表现[J];华章;2011年33期
10 王瑞;;试论俄狄浦斯情结对芥川龙之介产生的影响——从与中国《杜子春传》的比较说起[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兰立亮;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蒋磊;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现代旅日作家的文化体验[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4 崔颖;论志贺直哉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精神[D];山东大学;2007年
5 于天yN;芥川龙之介文本中的中国情结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郑礼琼;从叙述形态论近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史军;冲突、和解、融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婷;芥川龙之介小说的艺术特征探微[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娜;日本近代悲剧艺术探索[D];安徽大学;2011年
3 张冰冰;芥川龙之介死亡意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淑玲;《观光纪游》、《中国游记》与《我的留学记》中的中国情[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尹红;论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曹沧晔;论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于泳;论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追求[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王涛;芥川龙之介中国古典题材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萌;论芥川文学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娜;中国之旅与上海城市形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文瑚;;在“死”与“非人”之间的抉择——谈芥川龙之介的《罗门生》[J];日本研究;1986年02期
2 李安凤;试论芥川作品中“火”的意象[J];日本问题研究;1999年01期
3 蓝泰凯;略论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李元亮;鲁迅与芥川龙之介的比较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张婷;;Veni vidi scripsi——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之行[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6 尹允镇;;芥川龙之介艺术之谜简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7 白晓煌;;日本新思潮派文学家与第四次《新思潮》创刊号手稿的发现[J];博览群书;1999年09期
8 郭艳萍;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J];日本学论坛;2000年03期
9 朱路芳;;芥川龙之介及其文学创作历程与特色[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张晓宁,庄晓丽;芥川龙之介与川端康成的文学个性及死亡观[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璐;;谷崎润一郎作品中的中国幻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淼;那个时代、那个中国[N];光明日报;2007年
2 陈应年;芥川龙之介作品的中国译本[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林少华;芥川龙之介:“恍惚的不安”[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潘启雯;青山七惠:好天气来自第一步[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施康强;1921,,芥川龙之介的中国[N];东方早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左丽慧邋实习生 沈双喜;日本没有“文坛”概念[N];郑州日报;2008年
7 止庵;从兼好到芥川[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华岳;日本古代的“人间喜剧”[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小凡;在文化与哲学对话中破解爱伦·坡之谜[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与畴;乘着童谣的翅膀飞跃时光[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3 木村泰枝;西方·日本·中国—日本人的“上海梦想”[D];复旦大学;2008年
4 陈云哲;跨界的想象与无界的书写[D];吉林大学;2010年
5 王璐;谷崎润一郎与中国[D];吉林大学;2012年
6 林进;日本现当代纯文学的风向标[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林秀;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庆星;走向毁灭的道路 芥川龙之介的悖论[D];宁波大学;2012年
3 达博;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与中国情结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4 尹红;论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创造[D];湘潭大学;2003年
6 孟雪;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思想[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栾超;浅谈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的虚无思想[D];辽宁大学;2012年
8 周倩;芥川龙之介の『偷盗』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姚尧;芥川煃之介(?)小说「母」につい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振;从“神圣愚人”题材作品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趣味”[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13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1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