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推销员之死》在北京:米勒和英若诚的天作之合

发布时间:2018-06-18 02:12

  本文选题:阿瑟.米勒 + 英若诚 ; 参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推销员之死》将现代派小说中惯用的意识流手法融入舞台艺术,社会评论与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为西方戏剧的发展开拓了道路。1983年米勒应邀来北京与英若诚携手合作,将《推》剧搬上中国舞台,被称为"文革"后第一台真正成功的新剧目。两位艺术大师的协作,发展了现代主义戏剧艺术传统,影响着现代主义戏剧的复兴。
[Abstract]:In 1983 , Miller was invited to work hand in hand with Yingche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drama . In 1983 , Miller was invited to work hand in hand with Yingcheng to move the drama into the Chinese stage , known as " Cultural Revolution " , the first truly successful new play . The collaboration of two art masters has developed the modern drama art tradition and influenced the revival of modern drama .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美国新奥尔良大学;
【基金】:杭州师范大学勤慎研究资助项目
【分类号】:I712.0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安静;韩传喜;;打捞细节 记忆历史——重返“戏剧观大讨论”[J];宿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王佐良;令人鼓舞的五月演出——《推销员之死》观后感[J];戏剧报;1983年06期

3 英若诚;让思想“化”为人物的血肉——参加《推销员之死》演出的一点感受[J];戏剧报;1983年09期

4 吴戈;;英若诚、阿瑟·米勒——中美戏剧交流的两个“推销员”[J];中国戏剧;2006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瑞勇;英若诚及其戏剧翻译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晨;;从话剧《家》英译本看英若诚的戏剧翻译风格[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任晓霏;毛瓒;冯庆华;;戏剧对白翻译中的话轮转换——戏剧翻译研究的一项戏剧文体学案例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3 秦丹丹;;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谈英若诚英译《茶馆》[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9期

4 王晨婕;;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戏剧的翻译——兼议《推销员之死》中译本[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尹惠民;;倔强之心 悲剧之身——论《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J];四川戏剧;2008年06期

6 朱姝;朱丽轩;;英若诚戏剧翻译思维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3期

7 邓笛;;意义多层性视角下的戏剧翻译[J];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周湘婷;;合作原则与戏剧对白的理解与翻译[J];现代交际;2012年03期

9 吾文泉;《推销员之死》在中国[J];艺术百家;2003年03期

10 周云龙;;表演“西方主义”:后文革氛围中的《推销员之死》[J];艺苑;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龚芬;论戏剧语言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任晓霏;“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温年芳;系统中的戏剧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岚;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戏剧翻译新标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慧娟;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杨宪益、戴乃迭戏剧翻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晓晨;寻求最佳关联[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黄俊利;从交际翻译理论对比分析《茶馆》的两个英译本[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5 赵志敏;意识形态对英若诚戏剧翻译的影响[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6 庄乾花;[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李简;忠实基础上的可表演性[D];苏州大学;2007年

8 张铎;论戏剧翻译描写性研究的外部过程取向[D];清华大学;2007年

9 张彬彬;戏剧文本中戏剧性的忹译[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蓓红;目的论与戏剧翻译[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英若诚;《请君入瓮》译后记[J];外国文学;1981年07期

2 胡婷婷,张德让;目的明确 翻译充分——评英若诚英译话剧《茶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陈恭敏;;戏剧观念问题[J];剧本;1981年05期

4 曲六乙;“反传统”不可能有真正的超越——与蓝纪先同志商榷[J];剧本;1987年03期

5 袁莉;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马会娟;论英若诚译《茶馆》的动态表演性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廖七一;跨学科综合·文化回归·多元互补──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走向试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8 林克欢;演员与观众[J];文艺研究;1985年02期

9 胡伟民;话剧要发展,必须现代化[J];人民戏剧;1982年02期

10 罗毅之;话剧,走你自己的路![J];戏剧报;198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谢瑾;论以舞台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兼评英若诚先生的英译汉戏剧翻译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弋;舞台演出戏剧翻译的特色——以英若诚为例[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3 陈青;《茶馆》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朱蕾;戏剧翻译中美学品质的再现[D];山东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一坤;孙莹;;浅论《推销员之死》的语言特色[J];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10期

2 张林;《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命运的解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孙章萍;美国梦的悲剧——浅析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姜杨;万连增;;《推销员之死》中隐含的犹太性[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胡蓉;;《推销员之死》中的象征主义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王展燕;;爱的悖论——论阿瑟·米勒的悲剧《推销员之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7 王世文;;论阿瑟·米勒作品中的生态批评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8 李蓉;重读《推销员之死》[J];四川戏剧;2005年03期

9 游航;;阿瑟·米勒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的体现[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10 彭雪莉;;美国梦的幻灭——《推销员之死》主题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玲林;;论《推销员之死》中烟消云散的“谎言”[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卫莉;;走进水水[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3 ;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获奖演员介绍[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4 契·那日图;;我演札木合的体会[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5 李苒苒;;年轻演员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A];银幕形象塑造——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5年

6 赵子岳;;谈谈我做演员的几点体会——演员与观众[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7 冯小刚;;关于演员的“变化”[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8 林洪桐;;呼唤“演员时代”的回归——表演艺术忧思录[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9 李苒苒;;演员与表演——李苒苒和何群对话[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10 张辉;;面临挑战的电影表演教学[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吴建友;美国戏剧大师米勒的遗产[N];光明日报;2005年

2 王蒙;一定要有能直起腰来的专家[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史国强 闫怡恂;阿瑟·米勒与中国话剧二三事[N];辽宁日报;2007年

4 康慨;阿瑟·米勒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葛伟;群众演员:如何走出“被遗忘的角落”[N];中国艺术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顾潜;倾听银幕背后的声音[N];无锡日报;2006年

7 筱 茵;表演靠学识还是靠钱捧[N];中国艺术报;2004年

8 高发 (作者为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演员权益如何得到保护[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9 端木复;鲜花、掌声、溢美之词包围戏剧新人[N];解放日报;2008年

10 张结海 (知名心理学者);刘德华发型变化背后的秘密[N];广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晓霏;“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高红云;《推销员之死》中话语标记语之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范丽敏;清代北京剧坛花、雅之盛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黎力;否定之否定:长阳土家族“跳丧”仪式的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5 钟鸣;传统的发明[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6 于建刚;中国京剧习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王洪;失节的影像—“满映”论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庆;上海滑稽述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9 屈菲;东北喜剧小品及其文化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段妃;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个案研究及对舞蹈表演训练的探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琳娜;《推销员之死》英若诚译本研究:功能加忠诚[D];郑州大学;2011年

2 王振红;顺应论视角下对英若诚戏剧译作《推销员之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刘慧;《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刘俊平;阿瑟·米勒戏剧理论与《推销员之死》[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帅小军;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一剧的人物塑造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2年

6 蔡媛媛;“操纵”与戏剧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肖学农;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颜旭鹏;时间的摆渡者[D];西南大学;2010年

9 陈雪娟;《推销员之死》的戏剧文体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梁晓;论阿瑟·米勒的伦理思想在其三部戏剧中的体现[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33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33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7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