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薄伽丘和《十日谈》的另一种解读——纪念薄伽丘诞辰七百周年

发布时间:2018-06-18 20:17

  本文选题:薄伽丘 + 《十日谈》 ; 参考:《外国文学》2013年04期


【摘要】: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发生了巨变,然而天主教会仍然严格地控制着意识形态,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及其理论基础——天主教教理,仍然神圣不可侵犯。薄伽丘没有、亦不可能对教会和抽象的教理提出疑问,更不可能对其批判和鞭挞,而只是以嬉笑、戏谑的手法把发生巨变的社会现实真实地记录下来。《十日谈》生动地描绘了人的现世生活,因而被后人称为"人曲"。薄伽丘紧紧地抓住了人与其他被造物之间的根本差别,即人具有其他被造物所不具备的"情感"和"理性",着力展示了最能体现人类情感的"爱情"和人类理性的"智慧"。
[Abstract]:In the late Middle Ages, 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the society of Western Europe, but the Catholic Church still strictly controlled ideology, and the traditional social morality and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Catholic teachings, were still sacred and inviolable. Pogacchio did not, and could not, question the church and abstract teachings, let alone criticize and whip them, but only laugh at them. The playful technique is a true record of the social reality of great changes. "Ten days' talk" vividly depicts people's worldly life and is therefore called "human music" by later generations. Bo Jia-qiu tightly grasped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man and other creatures, that is, man has the "emotion" and "reason" which other creatures do not possess, and exerts great efforts to show the "love" and "wisdom" which can best reflect human emotion and human rationality.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分类号】:I546.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允龙;“Dissimilation”is the outcome of the macrocephalic society——On《metamorphose》[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2 李伟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人道主义建筑思想发展概观[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88年S2期

3 向定健;;浅谈情感与作文教学[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高文波;;夏衍外国文学批评管窥[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5 冯光荣;争取和捍卫自由的战士——纪念维克多·雨果诞辰 200周年[J];法国研究;2002年01期

6 黄修齐;意英十四行诗发展变化与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黄珂维;;谈“静止戏剧”理论在契诃夫戏剧中的表现[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林建华;;西蒙诺夫——军事文学作家中闪光的名字——苏联文学新论之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9 林万平;《苔丝》及其汉译本的比较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接克;高尔基作品在朝鲜的传播[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萨如拉;巴.布林贝赫诗学理论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蒋敏蓉;特罗洛普小说中的教会批判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许娟;朝圣者之歌[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莉;论尤金·奥尼尔的悲剧创作[D];武汉大学;2004年

5 颜安;论伍尔夫散文的现代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于进;艰难地泅渡[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高树芳;宗教题材与君特·格拉斯的反思策略[D];西南大学;2008年

8 陈光兵;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儿童主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淑惠;《红字》浪漫主义主题的历史论证[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褚松涵;论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译本乡土色彩的重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青;;喷薄与冷却——从《十日谈》探析薄伽丘人文主义诉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2 孙艳;;论《十日谈》的艺术表现[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年09期

3 丁东;《十日谈》:现代性文化的萌芽[J];名作欣赏;1994年01期

4 谢荣贵;;人文主义的经典之作:《十日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5 姚二刚;;从《十日谈》看薄伽丘的人文主义思想[J];黑龙江史志;2010年13期

6 林文琛;《十日谈》框架阐析[J];南都学坛;2001年02期

7 胡幸福;从《十日谈》管窥中世纪西欧旅游[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8 林文琛;框架小说与框架阐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肖丽华;;《十日谈》的隐喻结构[J];台州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李雪梅;;《十日谈》爱情观的根本特征[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娟;彭运石;;人文关怀与人心和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胡天新;;人文主义与西方现代地理学[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覃壮才;;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演变模式的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王希杰;;修辞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代序言)[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5 林焕平;;论人文精神[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靳辉明;;论人道主义的历史演进和基本内涵[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许苏;;西方早期职业教师发展特征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李士菊;;以人为本与科学无神论的宗教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蔡辉;王艳君;;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A];全国中医藏象研究创新思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李士菊;;以人为本与科学无神论的宗教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孟广林;“人”的呼唤:人文主义新文学的时代心声[N];学习时报;2004年

2 朱晓U,

本文编号:2036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36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9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