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男性人物命运——以《接骨师的女儿》为例
本文选题:东方主义 + 他者化 ; 参考:《外语学刊》2013年03期
【摘要】: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华裔移民在美国主流文化与华人文化的相互碰撞中的文学产物。该类文学作品中的男性角色被模糊了社会身份和社会存在,被集体边缘化,甚至被"阉割";无法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只能成为美国人眼中的"他者";又身处异乡,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他者"。在《接骨师的女儿》中,身处中国、美国的男性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命运迥然不同。本文通过对《接骨师的女儿》中男性人物命运的分析,探讨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不同时代及文化背景下男性角色的形象及命运产生极大反差的原因。
[Abstract]: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is the result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American mainstream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The male characters in this kind of literature have been blurred their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existence, have been marginalized by the collective, or even "castrated"; unable to integrate into the mainstream American society, can only become the "other" in the eyes of the Americans; and they are also in a foreign country. To become the "other" in the heart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daughter of the Bones, in China, American male figure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ir destin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ate of the male characters in the daughter of the Bon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great contrast between the images and the fate of the male characters i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under different tim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专项资金项目“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男性退隐’现象研究”(DL12BC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燕;黄荷;;汤亭亭小说《女勇士》的“他者”解读[J];文教资料;2009年12期
2 孙立春;;从《中国游记》试论芥川龙之介的东方主义话语[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3 李量;;东方主义视野中的华美文学男性形象建构[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王雅萍;;论《喜福会》中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与构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曾小林;;从《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看“后殖民书写”[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年05期
6 石云龙;;他者·他性——库切研究[J];外语研究;2011年02期
7 孙立春;叶林峰;;芥川龙之介《南京的基督》中的东方主义话语[J];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8 杜昕;石云龙;;走向另一极的他者化——《耻》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朱伏娇;;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综述与对比分析——从西方对东方的他者化到自我同胞的他者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韩海琴;;庞德诗学与东方主义[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朱越;;从文化研究看《天使在美国》中被边缘化群体的处境[A];《环球人文地理·理论版》2011.08下[C];2010年
4 胡艳玲;;论《紫色》中被殖民者的矛盾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研;;黑人女性寻求第三空间:《他们眼望上苍》后殖民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8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柳泳夏;;“他者”华人的中国性(chineseness)想象——以旧金山华人文学为中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塔;库切:无边的自我[N];北京日报;2004年
2 张剑;庞德与中国:“东方主义”和民族身份的建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徐颖果;汤亭亭中西方文学传统之再阐释[N];文艺报;2008年
4 秋叶;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起点[N];中华读书报;2009年
5 赵文书;这是一种新东方主义[N];文艺报;2002年
6 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N];文艺报;2008年
7 邹惠玲;加拿大华裔文学的空白[N];文艺报;2001年
8 李维永;在宏大的背景下审视当代世界文学[N];文艺报;2007年
9 外文所 玫柯;英美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王树福;俄罗斯文学评奖:在市场化与审美化之间[N];文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骅;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D];复旦大学;2010年
3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4 张喜华;超越东方主义:希尔中国题材作品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南平;永远的“他者”:跨文化视野中的金山客形象[D];苏州大学;2006年
6 郑礼琼;从叙述形态论近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杨保林;“近北”之行[D];苏州大学;2011年
9 盖建平;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历史经验的重勘与当代意义的呈现[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李秀清;帝国意识与吉卜林的文学写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永久;论欧阳昱对华裔澳大利亚人的表现[D];安徽大学;2006年
2 李向梅;东方主义视角下分析《消失的地平线》[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婧;东方主义观照下现代英美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西北大学;2009年
4 刘明;东方主义语境下的中国[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文军;论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贾丽霞;土著人的边缘化[D];吉林大学;2009年
8 张浩;[D];安徽大学;2004年
9 刘爽;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张平;论《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及反东方主义元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39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39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