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灿烂的道路》的后女性主义透视
本文选题:玛格丽特·德拉布尔 + 《光辉灿烂的道路》 ; 参考:《学术交流》2013年07期
【摘要】:后女性主义是对女性主义进行反思、批判后产生的理论话语。女性主义是建立在男性与女性的对立和斗争的基础上,旨在消除男女地位差异,实现平等的完美理想;后女性主义既承认客观存在的性别差异,更强调女性利用差异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变劣势为优势,实现两性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创作的《光辉灿烂的道路》,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作为同窗好友的莉兹、阿丽克丝和以斯帖三位女性的丰富人生。作品叙事独特,采用多条线索平行发展、多个情节共存既定时空的艺术手法,演绎了现代女性的多彩人生。她们并非女性受害者形象,而是拥有婚姻却不依附,没有婚姻亦有事业寄托,独立、坚忍、包容,勇于在超越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保持自身与婚姻、家庭、事业的平衡。故事发生的共时性和人物形象的丰富性,烘托了争取男女两性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理念,从而成为后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作。
[Abstract]:Post-feminism is a theoretical discourse that reflects on feminism and criticizes it. Feminism is based on the antagonism and struggle between men and women, aiming at eliminating the difference of status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realizing the ideal of equality. Mor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use of differences to adapt to their social roles, to change disadvantages into advantages, and to achieve harmony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sexes. Margaret Drabble's brilliant path tells the rich life of three women, Liz, Alexis and Esther, who were schoolmates in the 1950s. The narrative of the works is unique, with parallel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clues and multiple plot coexistence in a given time and space, which deduces the colorful life of modern women. They are not female victims, but they have a marriage but no attachment, no marriage, but also a career sustenance, independence, perseverance, tolerance, the courage to transcend and improve the process of self, and maintain their own marriage, family, career balance. The synchronic nature of the story and the richness of the characters' images foretell the idea of striving for the common progress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both sexes and thus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postfeminist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哈尔滨医科大学外语部;黑龙江东方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
【基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课题项目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屈晓丽;我是怎样成为作家的——德拉布尔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2期
2 李良玉;朱云;;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3期
3 王贤;《磨砺》中母爱在女性生活中的意义[J];山东文学;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时锦瑞;;德拉布尔小说中知识女性的全方位解读[J];长城;2012年06期
2 李一;;论玛格丽特·德莱布尔小说《瀑布》的后现代主义倾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3 杨建玫;;从《红王妃》看德拉布尔对历史的重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2期
4 王桃花;;论《红王妃》中的异文化书写及其“理解”主题[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1期
5 程倩;;历史还魂,时代回眸——析德拉布尔《红王妃》的跨时空叙事[J];外国文学;2010年06期
6 张小平;;德拉布尔的《瀑布》:对浪漫爱情故事叙事传统的颠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王冬梅;;哥特童话与批判现实——评德拉布尔的《爱克斯摩的女巫》[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冯真莉;;不懈的追求——《金色的耶路撒冷》中克拉拉对待生活的态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9 刘巧;;从《磨砺》看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早期文学创作观[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10 王桃花;王青;;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磨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跃华;知识女性的愿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君;论德拉布尔笔下现代知识女性的困境与理想追求[D];江南大学;2010年
2 朱燕燕;自由之痛[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彬彬;《磨砺》的马斯洛式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未怡;论《七姐妹》的重生主题[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李莹;论《红王妃》的女性叙事特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莹莹;《空床日记》中的现代人综合症[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林琳;无尽的探索—论德拉布尔小说中女性身份的寻求与确立[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盈慧;《针眼》叙事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石瑞莎;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再现[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杜海帆;不屈的追求[D];内蒙古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金珠;;直面惨淡的人生——从存在主义的视角解读《红王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2 张娜;杨丽;;蕴含于回归中的和谐美——在女性精神分析角度下对比分析《黄金国度》和《简·爱》[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3 朱晓映;;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一块石头》对女性主义的反思与挑战[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朱晓映;;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一块石头》对女性主义的反思与挑战[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02期
5 石瑞莎;;寻找“金色的耶路撒冷”——简析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笔下知识女性的自我探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程倩;;困境·梦想·救赎——德拉布尔小说中的自然、神话和宗教意象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4期
7 邹兰芳;余玉萍;;论女性自传中自我主体的漂移性——以纳娃勒·赛阿达薇的自传《我的人生书简》为例[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4期
8 杜鹏;;他者的联结——《自我封闭》的后女性主义解读[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2期
9 杜鹏;;他者的联结——《自我封闭》的后女性主义解读[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8期
10 王桃花;;罗萨蒙德的原罪与救赎——《磨盘》之女性主义解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谷萍;《岁月之梯》女性主义角度解读[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李盈慧;《针眼》叙事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秀花;论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贤;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小说创作女性主义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石瑞莎;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再现[D];吉林大学;2009年
6 赵思奇;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玉霞;守望中间地带[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8 徐燕;此境亦或它境[D];南昌大学;2007年
9 徐筱溪;后女性主义视阈下的麦克白夫人[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39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39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