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V.S.奈保尔《河湾》中的文化恐惧意识
本文选题:奈保尔 + 文化存在 ; 参考:《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V.S.Naipaul),被誉为有着“混合文化身份”的后殖民文学的典型代表。他的移民经历、文化身份构成以及文学创作均体现出鲜明的跨文化、混杂性特点。在《河湾》中,奈保尔以冷静而有张力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把人的渺小和恐惧表现的丝丝入扣,并且表达出了对以河湾地区为代表的黑非洲世界建立民主、健康的生存方式深深的担忧。通读这部小说,,读者会感觉到强烈的紧迫感和恐惧感,仿佛置身于危险而混乱的环境中。笔者意欲剖析这种恐惧感的表现、来源以及深刻影响。 本论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围绕核心词“恐惧”展开,论述了恐惧的一般含义,恐惧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探讨了恐惧的对象以及来源。其次,由人的文化身份谈及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分析以第三世界文化为代表的弱势文化群体面对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群体时所产生的文化恐惧。笔者在本章主要提出“文化恐惧感”,并提出消弭文化鸿沟的关键在于发展和宽容。 第二部分论述了文化恐惧在作品《河湾》中的具体表现。首先从作家奈保尔的生存轨迹入手,寻找到作家自身的文化恐惧。接下来,回归文本,从细节处着眼,分析作品中人物及意象中所体现出的生存困境,归纳讨论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恐惧。 最后一部分论述了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品读而得出的文化之思。迁徙中的人类是行走在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如若强势文化持有一种高姿态,向它靠近的弱势文化群体势必会恐惧而自失,并会逐步边缘化。笔者认为,文化恐惧感不利于当今世界高度交流、融汇的大文化形势,从弱势文化群体的恐惧入手,希望可以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而对强势文化的宽容性的倡导,亦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也不失为西方中心论陷落后西方文化自救的出路。
[Abstract]:The 2001 Nobel Prize winner, V. S. Naipaul, is regarded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with a "mixed cultural identity". His immigration experience, cultural identity and literary creation all showed distinct cross-cultural and mixe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Gulf of the River, Naipaul goes deep into the heart of the characters with a calm and tenseful brush, takes the insignificance and fear of human beings to the bottom, and expre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democracy for the black African world represented by the Rivers. The healthy way of living is deeply concerned. Reading through the novel, the reader will feel a strong sense of urgency and fear, as if in a dangerous and chaotic environment. I would like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fear, the source and profound impact.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the core word "fear", discusses the general meaning of fear,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meanings of fear, and discusses the object and source of fear. Secondly,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people talk about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al group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fears of the weak cultural groups represented by the third world culture in the face of the strong cultural groups represented by the western culture.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ultural fear",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key to eliminate the cultural gap lies in development and toleranc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concrete expression of cultural fear in his works. First of all, from the author Naipaul's survival track, to find the writer's own cultural fear. Then, return to the text, from the detail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and images reflected in the plight of survival, summed up and discussed their cultural fear. The last part discusses the cultural thinking through the reading of the writer's works. The migrating human beings walk between culture and culture, if strong culture holds a kind of high posture, the vulnerable cultural groups approaching to it will fear and lose themselves, and will gradually marginaliz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cultural fear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great cultural situation of high exchange and fusion in the world today. It is hoped that the fear of the disadvantaged cultural groups can provid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world countries. The advocacy of tolerance to strong culture is also conducive to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and it is also a way out for Western culture to save itself after the fall of the Western centrism.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罗小云;建构特殊环境 体验文明冲突——解读奈保尔后殖民小说《大河湾》[J];国外文学;2004年03期
3 王鹏;奈保尔:大地上的异乡人——试析《河湾》的移民主题[J];齐鲁学刊;2004年06期
4 保罗·泰鲁斯;罗池;;深入狮穴——奈保尔的阴暗面及其《半个人生》[J];作家;2002年02期
5 惠婧蕊,杨金华;希望在别处——试解《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逃离的含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罗屿;;都是传记惹的祸[J];新世纪周刊;2009年02期
7 王威廉;;远方之间:从“看”到“见”的距离——奈保尔的话语三棱镜[J];书城;2010年06期
8 黄应利;《米格儿大街》的叙述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9 楚姜;;不要和才子谈恋爱[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0年06期
10 邹颉;后殖民作家中的佼佼者——评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创作[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余明辉;段文忠;;大型水利枢纽下游冲积河流水流动力轴线变化趋势[A];“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专题论坛——2007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之十论文集[C];2007年
4 余明辉;段文忠;;大型水利枢纽下游冲积河流水流动力轴线变化趋势[A];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2007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之十论文集[C];2007年
5 ;大河湾正骨医院[A];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C];2004年
6 涂光美;;改变观念 发展恩施水电事业[A];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C];2004年
7 赵渭军;余祈文;李来武;;钱塘江尖山河湾治江围涂后河势演变及建港条件探讨[A];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李孟德;易连兴;;复杂水动力条件下的真假地下分水岭水位判别——以湖北瀵水江坪河水电站河问河湾地块为例[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孟德;易连兴;;单斜构造岩溶含水层及其岩溶渗漏条件分析——以湖北n囁汉铀缯竞油宓乜槲齕A];2007年湖南水电科普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孟德;易连兴;;复杂水动力条件下的真假地下分水岭水位判别——以湖北n囁汉铀缯竞蛹浜油宓乜槲齕A];2007年湖南水电科普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瑞华;边缘的历史与历史的边缘[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王木水;非洲大陆的“一九八四”[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3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思郁;奈保尔并非无限文学化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胡;奈保尔再次宣布即将封笔[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冯威;译林社推出奈保尔代表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7 袁f^;成长的烦恼和快乐[N];经济参考报;2006年
8 周志明;《魔种》:勾勒奈保尔的完美创作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凸凹;雄踞之处,未必是巅[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康慨;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4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6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7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旭峰;解放政治与后殖民文学[D];南开大学;2009年
9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丹;论V.S.奈保尔《河湾》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意识[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李运博;论V.S.奈保尔《河湾》中的文化恐惧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月;论V.S.奈保尔作品中的印度“混杂人”形象[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吕网中;从“印度三部曲”论V.S.奈保尔的印度书写[D];扬州大学;2011年
5 缪莉;V.S奈保尔作品的文化“共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杜玮;奈保尔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和《河湾》中的身份危机[D];兰州大学;2010年
8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魏艳峰;无法化约的特立尼达与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危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玲;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62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6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