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何以可能——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论的话语转向
[Abstract]:Accompanied by the tension construction of post-modernity deconstruction mode, it is the discourse change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from "literary theory" to "theory" in the 1980s. "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y is based on the doubt of common sense. Depending on the preferences of a certain social and cultural system, the common sense of choice presented can only gain its own meaning and value in the concrete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he theory depends on its reflexivity. We should carry out more open reflection and more rational criticism on the limitation and validity of the theory itself.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1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旺生;;郭绍虞的中国诗学语言批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徐越;;父父子子——80—90年代初文学作品中的父与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3 蒋洪耀;;从观众期待视野看“红楼”选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4 张海峡;;“蓝色花”——浪漫主义的艺术境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5 杨深林;;《集结号》:祛政治化社会现实的象征性反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6 徐敏;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李金辉;结构与历史的辨证——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8 李波;;体制文化规约与红色记忆的现代性表达[J];北方论丛;2008年05期
9 孙文宪;王丹;;语言转向:从语言学到语言哲学[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10 李胜清;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泱育;;新闻事件“原因分析”的历史检视[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柏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限度[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3 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4 李明;;操纵与翻译策略之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永刚;王炜;;文学: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性构成——关于文学本质界定的一种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陈越;;论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与吴宓的道德批评模式的现代价值——兼论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朱印海;;后新时期电影与政治的艺术可能[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熊江梅;六朝文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贾学艳;对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过度阐释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谭雷;詹姆逊“认知的测绘”美学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5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彩云;试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谷怡然;论曹松的思想及诗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灵巧;抗战时期重庆翻译诗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清;詹姆逊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丁;;章学诚的历史文学理论[J];学术月刊;1984年05期
2 简德彬;惊起许多兔子让人们去追赶──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可能性”命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南帆;理论的历史命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李建中;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本土化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姚朝文,张朝丽,徐美恒;是耶?非耶?文化研究代替文学理论[J];唐山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杨杰;;文学理论“审美化”研究模式的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卢衍鹏;;文学与文化联姻:文化研究及其权力流转[J];学术论坛;2010年04期
8 张金海;王永华;;浅析“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J];湖南农机;2010年07期
9 胡友峰;;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J];文学评论;2010年05期
10 任仲伦;;关于文学理论体系化的方法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2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4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对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学理论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杜吉刚;;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中的艾布拉姆斯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卢佑诚;;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点看法[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2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4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5 刘军;关注文学理论的自觉性[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7 孙绍振 陈良运 南帆;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N];文艺报;2000年
8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9 高建平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闵云童;探寻当代文学理论的深层内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2 赵大军;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6 潘斌;社会风险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肖谊;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沈安;先秦文论范畴生成土壤和来源的考察[D];辽宁大学;2008年
9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10 朱利民;西方理论中国化的步伐:进化论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变异[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克永;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思想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3 李竟;再论苏州评弹的“表”[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炎萍;异质性[D];河南大学;2006年
7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力;转型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10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22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22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