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克里斯蒂娃接受巴赫金思想的多元逻辑

发布时间:2018-07-17 06:52
【摘要】: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的接受持续了近半个世纪。1966—1970年间,以《词语、对话和小说》、《封闭的文本》、《诗学的毁灭》等为代表,克里斯蒂娃介绍了巴赫金的复调、对话、狂欢和意识形态符号学理论,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互文性理论,克服了结构主义对历史和主体的忽视,实现了后结构主义的理论转向。1970年代之后,克里斯蒂娃从符号学家发展为精神分析学家和女性主义理论家,其"过程主体"的思想是与巴赫金有关联的理论创造;她还创造性地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和时空体理论,提出以"多元逻辑"和"边界/门坎"为代表的带有后现代主义气息的文学和文化理论。2002年的《"我们俩"或互文性的故事(历史)》一文成为她对自己接受巴赫金思想的理论总结。
[Abstract]:Kristeva's acceptance of Bakhtin lasted for nearly half a century. It was represented by words, dialogues and novels, closed text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poetics. She introduced Bakhtin's polyphony and dialogue. The theory of carnival and ideological semiotics, and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overcomes the neglect of history and subject of structuralism, and realizes the theory of post-structuralism turning to the post-structuralism after the 1970s. She developed from semiotics to psychoanalyst and feminist theorist. Her thought of "process subject" is the theoretical creation related to Bakhtin, and she creatively develops Bakhtin's polyphonic and space-time theory. A postmodernist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represented by "pluralistic logic" and "boundary / threshold" was put forward. In 2002, "We" or the intertextuality of the story (history) became her acceptance of Bakhtin. A theoretical summary of ideas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565.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秦海鹰;;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具体应用[J];法国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昕;;商标显著性的基本理论分析[J];中华商标;2009年02期

2 毕青;;从格雷马斯叙事学视角解读《三次奇遇》[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甄新生;王丹;;在设计领域中的符号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4 夏磊;岳伟;;中国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研究及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王永兵;;“有意味的形式”: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叙事迷宫探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6 武珊;张慧;;论基于符号语义学的平面广告设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10期

7 平静;;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体育明星广告效应研究——从南非世界杯谈起[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10期

8 焦树民;李冬明;;论广告创意中的“旧元素新组合”——基于互文性的视角[J];今传媒;2011年09期

9 王若鸿;;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符号的建构[J];今传媒;2011年11期

10 李爽;视觉符号的抽象程度与意义表达[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龙金顺;英语写作修辞的符号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智慧;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炎峰;先秦名家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黄雨水;奢侈品品牌传播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季海宏;皮尔斯符号学思想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卢娜;产品设计语意的美学问题[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欢;儿童绘本的表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潘红英;时政深度报道的传播符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伟伟;对中国旗袍文化之美的符号学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芳;横店影视城的主题构建及产品支撑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战晓微;论《哈里·波特》中的二元对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岳怀旺;动画角色运动语言及其设计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邵靖;云南少数民族包的文化符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易丹;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艺术符号的创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关天兴;公共艺术的符号学向度[D];东华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波;;巴赫金美学中的“聚置”诗学模式[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D.E.维康;王静;;我者自述之———巴赫金视角观照下的叙事身份[J];叙事(中国版);2010年00期

3 文浩;;巴赫金审美建构论探析[J];理论与创作;2010年03期

4 简圣宇;;略谈国内的巴赫金理论研究——1982年至2010年[J];高校社科动态;2010年04期

5 马君;;浅析巴赫金对话与狂欢中的人本思想[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0期

6 沈华柱;巴赫金语言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对传统语言哲学的批判[J];九江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7 贾奋然;;试论巴赫金的对话艺术思维[J];文学前沿;2000年01期

8 曾军;在审美与技术之间——巴赫金对形式主义“纯技术(语言)”方法的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梅兰;国外巴赫金研究概况[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4期

10 曾军;“复调”和“狂欢化”——巴赫金的“超技术(语言)”批评及其在巴赫金文论思想体系中的地位[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田春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圣经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3 钱中文;“我们这些人实际上生活在两种现实里面”[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马剑;中国成就举世瞩目[N];人民日报;2001年

10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3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济远;试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军;巴赫金“对话”美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3 文浩;巴赫金主体性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瑞煊;巴赫金主体建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袁建军;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的人本观[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林卫星;论巴赫金诗学的主体间性[D];华侨大学;2011年

7 何勤;身体狂欢——巴赫金的边缘人生论[D];西北大学;2010年

8 蒋三军;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春辉;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陈然兴;形式即边缘[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294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294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8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