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主体的建构与分裂:齐泽克语域下的现代性文学

发布时间:2018-07-17 06:30
【摘要】:现代性文学关注主体在现代场景下的自我建构体验,探讨主体如何在征服性文明秩序的质询和真实界的逼问下,对生存意义进行自我救赎。主体的自我建构,也就是主体被撕裂于征服性的文明秩序和真实界的原初自我之间。个体融入社会文化秩序完成主体化的过程,首先意味着他被征服性文明秩序质询,沦为符号秩序的俘虏。意识形态为主体的自我建构编制欲望客体的幻象,从而把主体缝合到意识形态网络中。主体建构的结果就是主体远离真实界的本真自我,被符号秩序建构成一个社会化的我。而真实界对原初自我的坚持和对人生意义的叩问,使人拒绝征服性文明的质询、完成独特的人生建构成为可能。但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穿透符号秩序的主体只能作为一种残余而苟活着。人生就是人与大他者永无了结的纠结过程。人最终无法彻底摆脱文明的枷锁,因为人创造了这个枷锁。
[Abstract]:Modernity literature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elf-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the subject in the modern scene and probes into how the subject can redeem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under the challenge of conquering the order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al world. The self-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 that is, the subject is torn between the subjugated civilized order and the original self of the real world.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integration in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order means that he was questioned by the subjugated civilization order and became a prisoner of symbolic order. The self-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as the subject makes up the illusion of the object of desire, thus suturing the subject into the network of ideology. The result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is that the subject is far from the true self of the real world and is constructed into a socialized self by the symbolic order. The persistence of the real world to the original self and the questioning of the meaning of life make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refuse to question the subjuga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to complete the unique construction of life. But in the real social scene, the subject who penetrates the symbolic order can only live as a remnant. Life is a never-ending entanglement between man and the other. In the end, man cannot completely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civilization, because he created this yoke.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现当代英美文学中主体的精神生态研究”(项目编号:2012-QN-08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齐泽克与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项目编号:11CWW003) 河南省社科联项目“战后英美文学中主体的精神生态研究”(项目编号:SKL-2013-1692)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I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韩振江;;后马克思主义中的齐泽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张一兵;不可能性:后马克思思潮的政治立场[J];求是学刊;2004年01期

4 严泽胜;拉康与分裂的主体[J];国外文学;2002年03期

5 李西祥;;社会现实的解构:幻象、现实、实在界[J];现代哲学;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剑虹;;生态视角下的《动物农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刘智跃;;论精神分析主体观及对新时期小说的影响[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刘欢;;博弈与融合——电影《人在纽约》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探寻[J];大家;2012年10期

4 范建华;;生态文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及其逻辑架构[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5 王彬;张伟;;关于生态文明意识和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思考[J];饲料工业;2009年17期

6 蔡云琴;;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喜福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卢永欣;;齐泽克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之比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刘晓真;;富有生态意蕴的叙事文本——重读托妮·莫里森的《宠儿》[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9 王欣;;他者:残酷镜像寓言——拉康式电影《黑天鹅》[J];电影评介;2012年17期

10 李静;;易学“数”观念与自然之用的生态审美意蕴[J];巢湖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2 郭兰英;“适者生存”:翻译的生态学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王永豪;无言的逍遥[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宇兰;“同一性思维”的意识形态批判[D];吉林大学;2009年

5 常如瑜;荣格:自然、心灵与文学[D];苏州大学;2010年

6 胡艳琳;文学现代性中的生态处境[D];北京大学;2012年

7 尹新新;共产主义理想论纲[D];吉林大学;2013年

8 朱利华;“生态大我”与生态批评的构建[D];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云婷;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2 陈燕敏;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与嬗变[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樊文娟;文化诗学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申军;一个无意识主体的主体性追寻[D];郑州大学;2011年

5 李涛;生态批评视域下霍桑的《红字》解读[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刘慧;怀特儿童文学的生态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7 彭盛盛;南非转型与库切之“耻”[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矗;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生态纪录片叙事风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毅;多丽丝·莱辛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樊朝刚;创伤体验与沈从文小说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冯培;;关于当代青年的信仰观重构问题初探[J];北京教育(德育);2009年01期

3 刘建军;;人的本质和“不完整主体”理论及其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王萍;;审美视界中的“空白”与“空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陈江进;郭琰;;试析西季威克功利主义的性质及其影响[J];道德与文明;2007年03期

6 邓晓芒;;中西信仰观之辨[J];东南学术;2007年02期

7 黄瑞英;;走向理性信仰的意义世界——康德道德信仰观对我们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陈跃;熊洁;;关于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深层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04期

9 刘建军;;辩证地把握共产主义理想及其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10期

10 卢黎歌;王成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孙磊;[N];光明日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如瑜;;后现代文学的生态转向[J];粤海风;2009年06期

2 展春蕾;;主体欲望的终极之路:踏入真实界——浅尝《老人与海》拉康式解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1期

3 张素娟;;主体欲望在三界中的轮回——对《洛丽塔》拉康式的解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李应志;;意识形态裂缝与历史显现——论马舍雷文学“生产”的内在逻辑[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李翠云;;《百年孤独》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叙述时间特征之比较[J];文教资料;2007年34期

6 庄苹;试论安部公房《砂女》的现代性文学主题[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范煜辉;;论阿米利·巴拉克和他的黑人革命戏剧《荷兰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车凤成;;关于家庭伦理的思考——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之主题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陈玉洪;梁彤;;记忆之象与遗忘之花——解读《笑忘录》的塔米娜意象群[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3期

10 张新木;论《追忆似水年华》的叙述程式[J];国外文学;199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煜辉;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江红;权力与华裔女性主体化:水仙花《春香夫人》的福柯式解读[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2 胡静;用拉康的理论解读《妈妈走了》[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雪竹;三界理论视域下的希斯克利夫[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29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29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b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