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森黑人女性文学特质及其主体建构
[Abstract]:As the body gradually moves out, the political view interacts with its own experience and influences, and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own subject. The same is true of the real world and literary works. At this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xternal ident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lf-subject must be based on the correct body political view. Morrison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its profound body political connotation and has won people's respect. She portrayed a few, young, and three black women in the novel. The image will give us lasting inspir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素芹;;文化冲突下的成长困惑——托尼·莫里森两部早期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王妮;;从《宠儿》看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性身份重建[J];青年文学家;2011年06期
3 吴爱华;;《秀拉》:黑人女性艰辛的成长故事[J];飞天;2011年02期
4 董晓烨;;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创作主题评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焦春艳;;生命的拷问与悲壮——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主题的历史意蕴[J];名作欣赏;2011年21期
6 张良红;;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风景——评小说《最蓝的眼睛》叙事艺术[J];文教资料;2008年27期
7 高志英;冯溢;;探索黑人女性心灵世界的重构——评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纪颖;张晓敏;;黑色声音的呐喊——解析《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意识[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娄德欣;王丽波;;论《秀拉》中黑人女性的抗争精神[J];作家;2010年12期
10 王稀;;托尼·莫里森早期小说的身份主体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令娟;;论托尼·莫里森最新力作《慈悲》中的背叛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丽秋;;“飞行”男性们身后的女性——试析《所罗门之歌》中的男女关系和女性地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孟令娟;;论《宠儿》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构建与自我解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项星;;从《最蓝的眼睛》中的叙述者看黑人女性身份构建的困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黄少红;;“一叶知秋”——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思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张杰;;多一点问题,少一点结论——也谈外国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7 张兰珍;;从马洛的寻觅看文明的堕落[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8 刘士林;;文学批评的终结[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永祥;;二十世纪南半球诗圣——瓦列里·别列列申[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郑楚;;晋江籍菲华作家及其贡献[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萧平;佩内洛普:她是那样卓尔不群[N];文学报;2009年
2 ;第四届海内外华语文学笔会举行[N];文学报;2009年
3 采访人 欧宏 瞿磊 本报记者;文学是最美的纽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本报评论员 郭凯;略萨的“抗争”精神仍在延续[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5 通讯员 王登博;王友明作品荣获第五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二等奖[N];临汾日报;2010年
6 宗笑飞;哲麦勒·黑托尼为反对遗忘而进行创作[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辛越;艾特玛托夫的追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张琼;洛奇:在经典和通俗之间游刃有余[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苏友贞;未适的新土[N];东方早报;2008年
10 王杨;中国作协外国文学系列讲座探讨西班牙语文学创作近况[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冬梅;种族、性别与自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焦小婷;多元的梦想[D];河南大学;2006年
3 李金云;论泰戈尔思想和文学创作中的宗教元素[D];复旦大学;2009年
4 王晓英;走向完整的生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修树新;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金举;“自我实现”与“超越”的室生犀星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肖沁浪;莫里森小说的叙事手法与作品自由主题的展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马征;西方语境中的纪伯伦文学创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余富兆;从现实主义的复归到多元并举[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10 谭惠娟;创新·融合·超越:拉尔夫·埃利森文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卉;从后结构主义视角分析《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中的男性女性形象[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孔珍;论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饮食的文化隐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翁珲珲;解读莫里森笔下女性人物的传统与叛逆[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张良红;爱的扭曲与回归:解读小说《爱》中黑人女性的成长[D];苏州大学;2007年
5 潘润润;托尼·莫里森文学创作中的历史观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张丽霞;迷失 抗争 引导[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冯丽芬;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建构[D];苏州大学;2010年
8 管丽峥;托尼·莫里森《慈悲》的人物身份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谢婷;成长与觉醒[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10 王明霞;黑人性的遗失与保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87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87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