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迈科夫的古希腊罗马风格诗歌

发布时间:2018-08-19 10:38
【摘要】:古希腊罗马风格诗歌是迈科夫诗歌创作中成就最高、最有特色也最富代表性的作品,这类诗具有鲜明的特点:异域性,自然性,现实性,艺术性,雕塑性,并且在当时具有某种矫正时弊的作用。
[Abstract]:The ancient Greek-Roman style poetry is the most successful,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an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 his poetry creation. This kind of poetry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exotic, natural, realistic, artistic, sculptural, etc. And at that time has some kind of correction of the effect of malpractice.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理论与创作”(项目批准号为:06BWW013)的系列文章之一
【分类号】:I512.0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李林芳;;现代性悲剧叙事的美学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3 张佳;;试论文艺的审美律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4 唐智瑶;;论康德“美的艺术”与艺术自律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5 孟庆坤;;论酒神精神的审美救赎功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张艳;古典时代雅典人的家庭伦理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延永刚;;论审美现代性的双重自反性[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邹潇,林景荣;梭伦立法论[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9 赵玉英;;雅典帝国崩解与民主政治衰退——简析伯罗奔尼撒战争对雅典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10 弥沙;李育红;;论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文化语境[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葛晨虹;刘玮玮;;民族精神及其文化表现形态[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全;;艺术设计中形象思维的特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6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尹德辉;;资本·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王元骧;;我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解[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杜吉刚;;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中的艾布拉姆斯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吕旭峰;危机与创伤[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素梅;古希腊民族形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2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臧晓曦;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铜鼓[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王芳;试论中国画的线外之“线”[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7 郭艳英;试论《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性[D];南昌大学;2010年

8 孙恒存;走向困境的讽刺文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肖红;铁路制服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孙琳;现代都市人生活状态的美学反思[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朝阳;;诗歌作者访侨乡[J];诗刊;1979年09期

2 高兰;漫议诗与感情[J];文史哲;1981年06期

3 高伐林;;武汉来信[J];诗探索;1981年02期

4 周啸天;;雍陶生平及诗歌创作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05期

5 骆寒超;他,撑开光的翅膀飞翔——论艾青新时期的诗歌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03期

6 尹厚梅;;德鲁尼娜和她的诗歌创作[J];俄罗斯文艺;1986年02期

7 刘明浩;;析元人的“诗为尤难”说[J];晋阳学刊;1986年04期

8 赵开泉;;论吴均和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9 夏勇刚;;论近年诗歌创作的三种心态[J];山东文学;1988年08期

10 陈伯海;;唐代社会的思想潮流与诗歌创作[J];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清;;“盐”意之间看白居易的诗歌创作[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2008年

2 刘士杰;;不屈的意志 不懈的追求——访老诗人绿原先生[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3 苏品晶;;一颗虔诚的诗心——“绿原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4 冯雷;;从诗歌的本体追求看“底层经验”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5 陈亮;;她的诗歌和她的世界——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6 陈亮;;写作:一种永不停息的探索——梁小斌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7 曹德和;;从诗味的产生谈诗歌分行[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8 谭汝为;;诗歌修辞辩证思维例析[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霍俊明;;“郑敏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召开[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10 ;“思想之狐”的认知语言学分析——兼论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诗歌界探讨如何让诗歌创作走出困境[N];文艺报;2003年

2 朱群;陆健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N];文艺报;2007年

3 李鲁平;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的姿态[N];文学报;2006年

4 李继耐;在李瑛诗歌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文艺报;2011年

5 申万仓;诗歌的光芒与地域色彩[N];陇东报;2006年

6 王振江;我市诗歌学会成立[N];驻马店日报;2006年

7 柳冬妩;倔强地开出自己的花朵[N];工人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江湖;新世纪诗歌创作在沉静中流变[N];文艺报;2006年

9 祁人;让诗歌点亮青春[N];文艺报;2006年

10 叶延滨;诗歌是热爱生活的证据[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欣欣;美术背景·艺术理念·诗歌创作[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刘季;玉山雅集与元末诗坛[D];南开大学;2012年

4 钟乃元;唐宋粤西地域文化与诗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沈玲;袁枚诗学思想述论[D];扬州大学;2005年

6 王芳;清前谢灵运诗歌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D];复旦大学;2005年

9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建光;唐诗与齐鲁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珩;战士与诗人的足迹[D];河南大学;2006年

2 陈菲;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隐喻的认知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丽;持续的到达—王家新的诗歌世界[D];西南大学;2008年

4 金洁;阿赫玛托娃诗歌中的东正教思想[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新凤;从有迹之韵到无弦之乐—由“艾略特与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走向”看新诗发展的第三维度[D];复旦大学;2009年

6 陈晓园;论W.H.奥登与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合”与“分”[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马冠芳;唐代润州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丹阳;漂泊他乡的诗语[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曾维刚;“咸通十哲”及其诗歌创作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何旭;中唐诗人戎昱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91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91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2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