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帝国的重建——从曼布克奖看当代“英国性”问题

发布时间:2018-08-19 13:02
【摘要】:作为世界英语文学的重要奖项,设立于1969年的布克奖及其后的曼布克奖为推动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对奖项评选范围、获奖作家的国籍、原籍、种族、性别、年龄等系统的分析,本文揭示出布克奖及其后的曼布克奖所体现的浓厚"英国性"意味,以及英国人在文化上重建帝国的野心。今天英国已经被称作"文化超级大国",曼布克奖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award in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the Booker Prize established in 1969 and the Manbuk Award since then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iterature. Through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scope of the award, nationality, origin, race, gender, age and so on, this paper reveals the strong "British" meaning of the Booker Prize and the later Manbuk Prize. And Britain's ambition to rebuild its empire culturally. Today Britain has been called the "cultural superpower", the impact of the Manbuk Prize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金才;;当代英国小说研究的若干命题[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3期

2 洪霞;;在二元选择之间:当代英国文化模式解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曹莉;历史尚未终结——论当代英国历史小说的走向[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3期

4 刘国清;;曼布克奖与当今英国历史小说热[J];外国文学动态;2010年06期

5 芮小河;英国本土作家卷土重来——2004年布克文学奖述评[J];译林;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宸;;探寻岁月尘埃下的历史真实——读石黑一雄的《上海孤儿》[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2 赵祥凤;;《抵达之谜》的“模仿”主题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3期

3 姚成贺;;A.S.拜厄特《园中处女》之现实与虚构[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2期

4 马惠琴;;人性面具的背后——谈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唯我论”[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3期

5 申富英;;论现代小说中历史虚构性的嬗变——从《格列佛游记》到《尤利西斯》再到《洼地》[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1期

6 浦立昕;;驯服的身体,臣服的主体——评《千万别丢下我》[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1期

7 马惠琴;;虚构事实——小说《大海啊,大海》的不可靠叙事策略分析[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8 王卉;;小说《酸甜》中的“正名”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9 杨金才;;当代英国小说的核心主题与研究视角[J];外国文学;2009年06期

10 刘爱琴;;颠覆与重构——拜厄特“太阳—影子二分法”隐喻模式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新云;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后现代伦理道德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方亭;未完成的主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洁;小天地与大世界[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坚冰;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群;山鲁佐德的重生论《一千零一夜》的无限叙事哲学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延续[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李邵庆;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约瑟芬·铁伊推理小说[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云泉;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东;尤瑟纳尔小说的历史叙事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高向净;解读约翰·巴斯的历史编纂元小说《烟草经纪人》[D];兰州大学;2008年

7 赵颖钰;在孤独、困惑和遗憾中寻找生命的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萃;废墟与救赎:《杯酒留痕》本雅明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王蕊;论伊恩·麦克尤恩《日光》中的女性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蔡艳姣;追寻失落的精神家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佳;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洼地》的动态互文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2 郭英剑,王理行;《死》的魅力——评2000年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小说奖获奖作《死》[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4期

3 舒程;;论格雷厄姆·斯维夫特小说的历史文本意识[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4期

4 张晓红;;记忆的家园,历史的想象——解读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2期

5 林德山;英国工党“第三条道路”思想特征评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04期

6 李济时;现代英国政治发展与“第三条道路”[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年04期

7 刘波,周敏凯;战后英国社会保障思想的变迁[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01期

8 金惠敏;;一个定义·一种历史——威廉斯对英国文化研究发展史的理论贡献[J];外国文学;2006年04期

9 张烨;英国文化传统对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影响[J];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06期

10 王燕;英国对欧政策评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奥诺德;;我们的匆忙文化[J];现代青年(细节版);2008年01期

2 齐瑾;;浅谈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陈建;;普希金文学中的法兰西形象[J];电影评介;2009年04期

4 周钦;;论西班牙文学中的阿拉伯渊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刘英杰;马双;;从《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看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6 陈金;;浅析死亡再生神话[J];电影评介;2009年24期

7 史云燕;;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文化之争——以果戈理的归属为例[J];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8 邱瑾;;从《传宗》与《吾家有女》谈华裔的中国文化承袭[J];电影评介;2010年11期

9 陈亚敏;;浅析《圣经》翻译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J];作家;2010年16期

10 蔡燕妮;;中国“河伯”与日本“河童”的比较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叶宗敏;;俳句何以走向世界[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王晓燕;;“延存”的艺术:论加拿大英语小说主题[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涂寿鹏;;当代美国诗歌中社会及文化主要倾向[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徐青根;;《贵妇人肖像》的一个命题[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5 余秋萍;;琉球“组踊”名剧“执心钟入”的创作特色及其周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曹祖平;;数码“十”破译: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结构基因[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7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文化诗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D];暨南大学;2005年

2 吴文南;英国传教士宾为霖与《天路历程》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霍红宇;加里·斯奈德诗歌历程中的佛学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胡亚敏;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7 王光林;错位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谷红丽;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批评视角下诺曼·梅勒的作品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程巍;六十年代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张伟;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卓;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重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朱丽娟;试论薇拉·凯瑟作品中的印第安情结[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3 纪小军;帝国主义作家:对吉卜林的误解[D];郑州大学;2005年

4 朱立明;历险中的成长[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牛慧霞;愤怒—幸运背后的真实[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李筱洁;无望的身份追求[D];郑州大学;2006年

7 杜晓静;唐·德里罗小说中的暴力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熊毅;裂变的声音[D];湘潭大学;2003年

9 张淮海;文化的囚徒:《就说是睡着了》的新精神分析法阐释[D];南昌大学;2005年

10 王彤彤;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对话性[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91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91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3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