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现代女性文论中的正义观

发布时间:2018-08-20 09:37
【摘要】:女性的社会属性是被男权社会所规定的,这就造成了男女两性之间在正义方面的天然不公平性。现代女性文学书写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她们利用男权社会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她们又强调自身的特质。只有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女性文学中的叙事,才能对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正义地位有清晰的认知。正义既关乎社会秩序,更牵涉女性权利。进入当代,女性的社会权利、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改善,但女性文学在公共领域内的不在场导致其公共话语权的缺失。女性文学又过分强调自我而割裂同男性的联系,更加剧了社会伦理的二元对立。在社会思潮不断变幻的今天,女性只有书写自我、挖掘特质,同时善用人类价值体系进行宏大叙事,在公共领域内彰显自我并与男性一样"在场",与男性构成"我们"的共同体一起对抗男权社会的侵袭,才能实现对女性正义观和正义地位的现实构建。
[Abstract]:The social attribute of women is stipulated by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which results in the natural unfairness in justi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Modern female literature writing has two attributes: on the one hand, they use the theoretical tools of patriarchal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emphasiz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nly when the narration in female literature is viewed from the final result, can we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just position of women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Justic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social order, but also to women's rights. At present, women's social rights and economic statu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 absence of female literature in the public sphere leads to the lack of public discourse rights. Female literature overemphasizes self and separat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men, which intensifies the duality of social ethics. Today, when the trend of social thought is constantly changing, women can only write themselves, dig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 good use of the human value system to carry out grand narration. Only by showing oneself in the public sphere and "being present" like men, and resisting the invasion of patriarchal society together with the "we" of men, can we realize the realistic construction of women's view of justice and their just status.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珍珠;;《都柏林人》中的女性形象[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朱慧;;从他者到自我——析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女性话语的渐强趋势[J];文教资料;2008年14期

3 朱玉霞;;“家里的天使”——《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4 张小莉;;男权社会中的“替罪羊”——“红颜祸水”故事探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5 阎保平;高桂华;;苔丝的犯罪与驹子的徒劳——东西方女人共同的悲剧模式[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张良红;;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之女性主义解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肖婷;;《还乡》女主角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9年13期

8 谢颖;;“理智”造成的失败——莱辛小说《十九号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刘婷婷;;从社会性别理论重新审视《玩偶之家》中“玩偶”喻指[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刘慧;;两性和谐关系背后的阳性论述——重读《查太莱夫人的情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世红;;追求女性解放的两朵奇葩——简·爱与爱德娜·蓬迪里埃之比较[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许薇;;“她者”的困境与拯救——《到灯塔去》中边缘女性莉丽·布里斯科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汤瑶;;《蝇王》男权社会里被沉默的女性声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刘成富;;法国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再认识[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6 陈丽秋;;“飞行”男性们身后的女性——试析《所罗门之歌》中的男女关系和女性地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翟永明;;请让我听听你的声音[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8 彭雅琼;;男性传统被解构了吗——剧作《费芙和她的朋友们》中的女人们[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蔡岚岚;;英国女性文学溯源——19世纪以前的英国女性文学综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子敏;;论小说《紫颜色》对三角关系模式的新诠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伟(文学博士);困厄与衰颓:另一种“男性”叙述[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康正果;耶稣身边的女人[N];南方周末;2005年

3 本·麦金泰尔邋凌云;网络匿名与鲁莽放肆之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李保杰;从哭泣到愤怒呐喊[N];文艺报;2009年

5 吕超;欧洲文学中女性的“断头情结”[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南方朔;祖母级作家的边缘书写[N];深圳商报;2005年

7 胡晓华;母亲啊母亲,你杀死了我[N];文艺报;2005年

8 ;冰冷文字下喷涌的火焰[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邵敏;“被子”与黑人女性自我重塑[N];文艺报;2006年

10 戴铮;女主编激活日本小说杂志[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岩岩;认同和/或抗拒:凯瑞·丘吉尔剧本的女性性别身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隋红升;身份的危机与建构[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小梅;女性主义重读乔治·奥威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李雪花;朝鲜朝闺阁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5 欧翔英;西方当代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曾雪梅;论安吉拉·卡特的小说对现实和主体性的颠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8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恩文;好男儿、好父亲与唯一神教[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董淑铭;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女性对男性命运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骞;抗争[D];河北大学;2003年

4 安欣;论《丹尼尔·德隆达》中的女性“焦虑”[D];浙江大学;2006年

5 沃秋艳;伊迪丝·华顿《欢乐之家》的女性主义解读[D];厦门大学;2008年

6 刘慧苹;强权与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周蕾;伊迪丝·沃顿两短篇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琮;古典政治哲学源头中的赫西俄德的神话诗[D];安徽大学;2007年

9 董墨;男性统治下女性与自然的救赎[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彭金霞;男性权威的颠覆—对品特早期戏剧中女性形象的福柯式解读[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93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93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6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