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芙美子与林海音的女性意识之比较
[Abstract]:First, the portrayal of the female image as a female writer, whether it be Miko Lin of Japan or Lin Haiyin of China, 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s own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relations. Analyze all aspects of emotion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true state of women. However,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family environment and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 they have different images of tragic women in their works of exploring the fate of women. (I) different images of women "outside the family" and "within the family"
【作者单位】: 渭南师范学院;长安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I106.4-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应凤凰;五十年代台湾女性作家——兼比较海峡两岸文学史书的不同注释观点[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娜;谁是玩偶——再读《玩偶之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杨雪云;;女性的网络表达模式及其社会学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戴媛;;撑起一片天空——《磨砺》之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褚蓓娟;;海勒笔下的女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刘昀;;徘徊在理智与情感间的女性主义者——从小说《爱玛》看奥斯丁的矛盾心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7 杨六荣;;走出房间意象的女性漂泊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赵静;;重返伊甸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人性的复归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李娜;;“在路上:何处是归途?”——反思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左文娟;;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偏见描述和尴尬定位——由一位母亲致媒体的公开信引发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庆;;《家庭教师》中女性形象塑造之“性政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凌静;;潮汕女村官参政过程、特点和困难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4 方珏;;主奴关系与承认——论女性主义哲学的辩证方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李萍;;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徐明宏;;夫妻同悦的理想与现实——论女性的性和家庭角色的转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羽;;寻找彼岸的视点——台湾学者对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评论的考察报告[A];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5年庆暨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温辉;;女性的弱势群体地位及其消除——一种平等权的视角[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志华;张文;吴节;;产品的女性化隐喻设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9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追坤;杨必译本《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翻译表现及其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凤仪;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樊秀秀;译者的性别身份[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班晓宇;《时尚》杂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何淼;他(她)与他(她)的舞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维;论《紫颜色》中同性爱的拯救力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宇;;论《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形象[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李重华;;一个女性意识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评苗向阳《喧器的岁月》中的女主人公冷馨形象及其他[J];绥化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3 胡新颖;;浅议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4 刘益霞;;从女性意识视角看艾略特小说的女性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5 何玉萍;赵征军;;《简·爱》两种译本中男女形象的比较研究——在女性主义视域下[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6 张晶;;从幻灭到觉醒——评波特的《被抛弃的韦瑟罗尔奶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7 丁燕;;从《黑暗的心》谈康拉德的女性意识[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张惠;陈玉凤;;从《奥尔迈耶的痴梦》看康拉德的女性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9 李丽程;;浅析简·奥斯丁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之异同[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11期
10 张晶;;文本中的女人——解读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和女作家笔下的自己[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德福;;普列姆昌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汪介之;吴晓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林婉娇;;《暗夜行路》中的女性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甘惠侨;;马奇四姐妹的美德成因浅析:论《小妇人》中的教育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爱武;;坂口安吾小说《满开的樱花林下》考察——“山贼”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周阿芹;;谈谈《傲慢与偏见》中的新女性形象——吉英和伊丽莎白[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许薇;;“她者”的困境与拯救——《到灯塔去》中边缘女性莉丽·布里斯科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鲍迎迎;;论《灶神娘娘》中的母女关系与身份认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叶塑;程慧;;世纪之隔的不同抗争 挣脱不去的相同命运——安娜卡列尼娜与弗朗西丝卡的悲剧命运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云彩;王亚非;;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伯莎·梅森[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旭;金东里小说女性意识浅窥[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孙欣;海明威笔下女性形象的成因[N];吉林日报;2010年
3 张锐强;原罪与救赎[N];中国质量报;2002年
4 张中载;“改写”:让经典绽放出别样的光芒[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张晓晖;她们期待突破种族和历史的框定[N];文艺报;2006年
6 牛水莲;母性嫌恶的悲哀[N];文艺报;2007年
7 特约记者 戴铮;日本女性文学彰显婚恋新取向[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谢凝邋史国强;西尔维娅·普拉斯:被死亡诱惑的女诗人[N];辽宁日报;2008年
9 王中祥;自由人性的绽放[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顾杏娣;当达·芬奇遭遇弗洛伊德[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美英;中韩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李雪花;朝鲜朝闺阁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3 于桂玲;渡边淳一情爱文学论[D];吉林大学;2008年
4 许原雪;纳博科夫小说中男性视阈下女性形象的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谢春艳;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徒式女性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王庆勇;论亨利·米勒的小说艺术[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琳;温迪·华瑟斯汀女性意识喜剧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高天;中西古典文献中的战争叙事[D];复旦大学;2010年
9 纪琳;论索尔·贝娄女性观的演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陈靓;路易斯·厄德瑞克作品杂糅性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雪;女性意识的觉醒之路[D];苏州大学;2009年
2 谢莉莉;20世纪美国文学中黑人女性形象的嬗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姝颖;从《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看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女性追求[D];厦门大学;2009年
4 王志勇;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探析[D];湘潭大学;2005年
5 蔡岚岚;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赵玉君;父权意识下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海玲;《十三夜》论[D];吉林大学;2007年
8 艾洪磊;曹禺、易卜生戏剧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琳;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梁园华;[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13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1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