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黑人女性形象塑造看福克纳的多维批判视野

发布时间:2018-08-30 20:42
【摘要】: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威廉·福克纳一生著述颇丰。他所刻画的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真实再现了作家的美国南方家乡的生活状况,是其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福克纳怀着对南方的深厚感情展现出处于历史变革之中的南方人的精神危机,并对当时社会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及人心的丑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黑人问题是福克纳作品的主题之一,在他大多数以南方为题材的作品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黑人女性形象,她们在白人统治的20世纪南方社会处于社会最底层,遭受着性别身份及经济上的双重剥削,成为当时南方社会的牺牲品。本文将文外解读和文本细读的方法相结合,梳理和分析福克纳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解读福克纳对南方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从而诠释他对南方奴隶制、种族歧视及宗教压迫的多维批判观点。同时也剖析了福克纳作为一个特定历史、经济、文化等诸因素合力影响下的作家,其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对待黑人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并探究了造成这些局限性的社会历史根源。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为引言和结论。引言部分介绍了福克纳的生平及创作生涯,并简要回顾了国内外评论家对福克纳黑人形象塑造的研究成果,同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进行了扼要阐释。 论文第一章先从《坟墓里的旗帜》中的埃尔诺拉这一满足于现状的黑人女性形象的分析入手(该书被视作福克纳作为艺术家身份的开篇试作),继而深入探讨福克纳“主要年代”中所创造的黑人女性形象:《夕阳》中绝望无助的南希、《喧哗与骚动》中充满着爱与奉献精神的迪尔西、《押沙龙,押沙龙!》中忠诚勤劳的克莱蒂,最后以《去吧,摩西》中坚韧聪慧的莫莉结尾。文章分析涉及到短篇小说及长篇巨著,人物形象从黑人保姆到混血儿奴仆,表现出作家对黑人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注和人文关怀,也为解读福克纳思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第二章着重探讨了作家在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所折射出的对南方社会罪恶的批判思想。作为一个南方作家,福克纳能够清晰地意识到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性别身份及经济上的双重剥削。他对黑人女性悲惨境遇的艺术呈现包含了当时社会中白人对黑人人性的否定、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性别剥削以及她们自身分裂的自我认识状态。他也对黑人女性身上所闪现的人性的光辉进行了赞扬,同时也揭露了宗教从神学的角度为奴役和压迫黑人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诠释了他对南方社会奴隶制度、种族主义、宗教压迫的多维批判观点。 第三章对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福克纳进行了交叉审视,揭示了作为特定历史、经济、文化等诸因素合力影响下的历史人物,福克纳的创作和批判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并指出他的南方传统贵族家庭背景以及南方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正是造成他文学创作和批判思想中局限性的社会历史根源。 最后的结论部分指出,论文通过梳理福克纳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透视福克纳对南方社会的思考,诠释作家的多维批判观点。进而通过文外解读的方法在当时美国南方历史、经济、文化背景下,研究福克纳的创作思想,揭示出作家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对待黑人问题上的局限性,并进一步探究其社会历史根源,开拓了福克纳研究的新领域。作为生长于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一名白人男性作家,福克纳能够对黑人女性进行关注并投入深切的同情,能在艺术作品中对她们的悲惨境遇进行真实的再现,并对她们身上所展现的人性的光辉进行赞扬,其意义和影响都是深远的,它反映了福克纳作为南方文艺复兴代表的历史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作家对南方罪恶所进行的批判使他超越了时代和地域,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向世人展示了一块歌颂“爱与荣耀与悲悯与尊严与同情与牺牲”的不朽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麦池;;时代视野中的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李金梅;;梦起梦灭——试论《一颗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中的美国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3 刘蕊;;从新批评理论视角对《外婆的家书》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4 高志桂柯;;论查理失败的必然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5 王玉明;冯晓英;;美国文学中清教思想地位的嬗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赵荃;;恶心,虚无,自由——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小城畸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门向亮;;《鸡蛋的胜利》的现代主义艺术特色[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靳相茹;刘悦梅;王子贤;;从消费主义解读《美国的悲剧》[J];长城;2011年02期

9 郝运慧;宫玉波;;《小城畸人》的成长主题探究[J];长城;2011年06期

10 罗丛新;;美国意象派诗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方智敏;;一曲没落贵族的哀歌——评舍伍德·安德森的《兄弟之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彩霞;;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文学王国的基督教图景[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六辑[C];2013年

4 顾祖钊;;“新理性主义”之我见[A];东方丛刊(2002年第3辑 总第四十一辑)[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鑫;加州底层者之梦[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红艳;格特鲁德·斯泰因语言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万雪梅;美在爱和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素青;加里·斯奈德和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与人类的生态哲学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王冬梅;种族、性别与自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孙凌;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的薇拉·凯瑟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10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梅;无望的找寻与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秦虞;《纯真年代》的叙事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娜;“参与”与“超然”: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写作技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万冰清;《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房子意象的隐喻意义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闽井;论《小城畸人》对圣经故事的戏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婷;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悖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芳;《八月之光》的叙事结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14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14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2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