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语境化: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

发布时间:2018-09-02 09:36
【摘要】:两千多年的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历史呈现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即围绕现实-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不断创建建构意义的语境,期间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使得文学批评从判断作品的价值逐步向意义解读过渡。本文大致勾勒了这一发展趋势,并认为自接受美学之后,读者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文学批评走向围绕语境建构意义的趋势还将持续,因为这与当今世界呼吁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多样性和差异的后现代哲学精神是完全契合的。
[Abstract]: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over the past two thousand years have shown a clear development thread, that is, the context of constructive meaning is constantly created around the four elements of reality-author-work-reader. During this period, it has undergone three major transformations, making literary criticism gradually transit from judging the value of the work to interpreting the meaning. This tre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ost-modern philosophical spirit of appealing for multiculturalism and emphasizing diversity and difference.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人性归一’的大同社会理想——北美华裔文学鼻祖水仙花研究”(项目编号:09YJA75202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王志超;;浅析古代希腊社会的演说传统[J];沧桑;2006年01期

3 赵沛林;开拓外国文学主体性研究的新方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陈思和;试论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中的恶魔性因素[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4期

5 金生肱;德性教化乃心灵转向——解读柏拉图的德性教化理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6 汪代明;试论认识灵感本质的第三条途径[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杨道麟;语文教育审美心理略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8 耿强;性别政治与翻译的忠实[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胡炼;孔子与柏拉图美育观之比较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刘精科;“自然”在人类诗学观念中的变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6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肖伟胜;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D];南京大学;2003年

8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9 王永豪;无言的逍遥[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武红;艺术家的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晓燕;从隐形之诗到显形艺术——论马利坦诗学理论中的诗和艺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2 林丹;熊十力“体用”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尤强;文学艺术中的非理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冯阳;论《红楼梦》的潜意识描写[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谌毅;西方现代造型艺术中的“表现”问题[D];武汉大学;2004年

6 刘建淑;苏珊·朗格艺术幻象论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云增;论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王圣;康德论美的普遍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潘秋枫;沉醉不知归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世伟;宋代佛教雕塑与希腊古典雕塑之比较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习传进;美国非洲裔自传诗学探微[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苏雅娟;;简析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陈潇;;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4 杨振岗;;《鲁滨孙漂流记》流传中存在的悖论[J];网络财富;2010年24期

5 习传进;论贝克的布鲁斯本土理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张晓红;;重写的狂欢 重读的愉悦[J];文艺争鸣;2011年07期

7 约翰·斯蒂芬斯;史菡菡;高峰;梁冰;;从伊甸园到乡村:论儿童文学中的自然观[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凌津奇;;谈全球化背景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01期

9 尚必武;;超越与走向:后经典叙事学存在之维论略[J];学术论坛;2008年03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朱建新;电影改编与文学批评[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光林;错位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汪永勤;单模态和多模态英语传记的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李建康;见证创伤[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年

3 高顺洁;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圣经阐释[D];河南大学;2009年

4 徐其华;乔治·艾略特的叙事权威[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滕翠钦;巴赫金理论语境下狂欢节的叙事策略及其理论悖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钱晓玲;《嘉莉妹妹》中自然主义的语境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王芳珍;文化预设视角下《喜福会》三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18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18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6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