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人格与混沌社会的戏剧呈现——《罗森克兰茨和吉尔德斯特恩已死》的跨文性研究
[Abstract]:British dramatist Tom Stopper incorporated his anti-traditional dramatic style and traditional drama classics into his creation,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intertextuality, playwriting and imitation to create characters and design plots to show the multifaceted character of modern people. The chaos and complexity of modern social environment are described through the chaos and variety of dramatic plot. Stopper's unique design of characters and plots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people and modern society, that is, the complex and chaotic social environment is the important cause of the multi-facet and complexity of modern temperament.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浩;;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的莎士比亚戏剧主题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邹阳;王睿;;《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比较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3 王远;;图式与预设理论——两种互补的话语过程分析方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0期
4 秦力;;电影《喜马拉雅王子》与戏剧《哈姆雷特》的对比解读[J];电影文学;2008年21期
5 茹秀华;;越是人性的越是世界的[J];电影文学;2011年16期
6 高洁;;《哈姆雷特》著名独白两种译本浅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2期
7 朱开君;人的发现——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学思想[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李德恩;;堂吉诃德:伟大与渺小——兼论《堂吉诃德》中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J];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9 赵如荃;;哈姆雷特:层次需求下追踪死亡的思想者[J];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03期
10 刘翼斌;;《哈姆雷特》主题之辨[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2 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庞振超;1949~1998中国大学人文学科变革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李长虹;从理性批判到实践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群芳;英国叙事文学中的“乱伦”母题[D];河南大学;2011年
2 郝洁;得意莫忘形[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陈梅;操纵论视角下的剧本翻译策略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4 陈妍;王玫舞蹈创作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董震;虚拟社会的真实幽灵[D];吉林大学;2008年
6 翟元英;济慈在中国(1920-1940)[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丽;莎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归化与异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郑带利;新世纪外国文学改编的中国影视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赵莉;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中的表演元素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10 李汉芳;中学语文戏剧选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惠媛;;《简·爱》中的性别意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朱桦;;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鲁滨逊[J];嘉兴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龙彼德;;道具[J];散文诗;2007年09期
4 许爱兵;;论简·爱的性格特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3期
5 赵春颖;;从《南方与北方》看英国绅士观念的变迁[J];文教资料;2007年30期
6 郝玉芳;;论泰戈尔的自然观[J];东方论坛;2007年06期
7 岳俊辉;;人格的裂变——解析威廉·威尔逊的“自我”[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温泉沐;;析《简·爱》的爱情主题[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9 马雨;;一把辛酸泪,谁解痴人梦?——《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人物形象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10期
10 王文良;;从《红字》语言的语用鉴赏看霍桑的人格[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阮倩;;颠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儿童/成人的二元对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福明;;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红字》[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黄碧娥;;冷血——《冷血》题目的含义探微[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世红;;追求女性解放的两朵奇葩——简·爱与爱德娜·蓬迪里埃之比较[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李慧敏;于建华;;漫谈海明威的笔和枪及其死亡意识[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6 孙汉云;;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妇女社会地位问题[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7 张兰珍;;从马洛的寻觅看文明的堕落[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8 涂寿鹏;;当代美国诗歌中社会及文化主要倾向[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9 徐青根;;《贵妇人肖像》的一个命题[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10 郝雁南;;《哈莱姆舞女》诗赏析[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李世琦;作品和人格一样伟大[N];深圳商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李凌俊;在知识与人格之间忧伤[N];文学报;2003年
3 张建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不会被抹去[N];文艺报;2006年
4 谢凝邋史国强;西尔维娅·普拉斯:被死亡诱惑的女诗人[N];辽宁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祝平;乌云后的亮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3 蔡春露;威廉·加迪斯小说中的熵[D];厦门大学;2003年
4 朱岩岩;认同和/或抗拒:凯瑞·丘吉尔剧本的女性性别身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帆;克里斯塔·沃尔夫对浪漫主义女性思想的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汪海霞;身背十字架的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吴宝康;论怀特小说的悲剧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宗杰;新世代女性文学の位相[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步朝霞;爱伦·坡:文本与人格的统一体[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晓玲;卡夫卡悖论式人格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丽颖;从家庭到社会[D];苏州大学;2006年
4 王斌;诗意的栖居[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方芳;欧美侦探小说兴盛的外部原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杨冰;《老人与海》中的自我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何玉蔚;论弗·吾尔夫的人格冲突与整合及其在创作中的展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胡明;《呼啸山庄》中的自我观[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刘焰;纪德:寻找自己的道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张心馨;寻找“人格”演化的轨迹[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20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20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