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西方文学中“替罪羊”形象的文化原型解读

发布时间:2018-10-19 20:17
【摘要】:20世纪初,,荣格提出了“原型”理论,在此基础上,1957年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批评的剖析》。这本书的诞生,标志着“原型批评”作为一种全新的范式,在西方文论界异军突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所讨论的“替罪羊”正是这样的一个标准模型。文章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分别从起源、演变、范型、接受和文化心理等方面,针对西方文学中的“替罪羊”形象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文化意义上的解读。 本文的引言部分对“原型”理论及“替罪羊”形象作出基本的概括,并指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引言从诺斯罗普·弗莱的“神话性”视角出发,并指出“替罪羊”的实质是一种类型化的“原型”,从而将批评理论与分析对象有机结合到一起。 本文的第一章对“替罪羊”形象进行渊源考辩。从“替罪羊”形象的内涵及其演变,“替罪羊”形象的基本要素,“替罪羊”形象的基本范式及文本分析三个视角入手,对“替罪羊”形象进行宏观的把握。 本文的第二章对“替罪羊”形象的文化心理基础作出论述。本章指出,“替罪羊”形象的形成,从本质的角度而言,来自于人类的基本文化心理—在荣格的原型心理学中,表现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两个方面。 本文的第三章对“替罪羊”形象的文学审美功能做出考察。本章指出,作为接受范畴的意义,“替罪羊”形象本身具有两种主要的文学审美功能。其一是“净化”功能,其二是“救赎”功能。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为结语部分。在结语部分,本文指出,尽管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各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均对“替罪羊”本身加以解读,然而倘若剥离了人文关怀,任何的解读实际上都无法有效地介入“替罪羊”形象及其背后的语境之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替罪羊”原型的描述逐渐地在增多,而关于“净化”和“救赎”的理念也为更多的人所认可。同时,本文也指出,相较于西方文学,在东方文学中同样有大量的文学形象具有“替罪羊”的特质。因而,在全世界范围来看,“替罪羊”无疑是一个永恒的形象。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Jung put forward the archetypal theory, and on this basis, the Canadian scholar Northrop Fry published his classic, an Analysis of criticism, in 1957. The birth of this book symbolizes that archetypal criticism, as a new paradigm, has taken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The scapegoat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s such a standard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age of scapegoat in western litera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origin, evolution, paradigm, acceptance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rchetypal theory and scapegoat image, and point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introduction points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scapegoat is a kind of "prototype" from Northrop Frey's "mythological" perspective, which combines the critical theory with the object of analysi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scapegoat image. Starting with the connotation and evolution of scapegoat image, the basic elements of scapegoat image, the basic paradigm of scapegoat image and text analysis, the author holds the image of scapegoat macroscopically.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basis of scapegoat image. This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image of scapegoat comes from the basic cultural psychology of human beings in essence. In Jung's archetypal psychology, there are two aspect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d "individual unconscious". The third chapter investigates the literary aesthetic function of scapegoat. This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as the meaning of acceptance category, scapegoat image itself has two main literary aesthetic functions. One is the function of purification, the other is the function of redemption.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e conclusion. In the conclus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after the 20th century, various theories of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have interpreted scapegoat itself, however, if humanistic care is taken away, No interpretation can effectively intervene in the image of scapegoat and the context behind it. Since the 1990s, the description of scapegoat archetype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concepts of "purification" and "redemption" have been accepted by mor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also points out that compared with western literature, there are also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ry images in oriental litera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apegoats. Thus, the scapegoat is an eternal image throughout the world.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波;;一个乐于寻找替罪羊的民族是幼稚的[J];新一代;2008年05期

2 金波;;替罪羊[J];金山;2009年11期

3 李静;;《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形象解读[J];文学教育(上);2009年03期

4 李佳;;盖茨比作为替罪羊的原型解读[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邢天殊;;战争的替罪羊——试论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2期

6 吴海霞;;《抽彩》的神话原型解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董宁杰;;《抽彩》的替罪羊原型解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8 慎益;格林斯潘告诫:不要把中国当替罪羊(英文)[J];大学英语;2004年02期

9 郝春梅;;《红字》的替罪羊原型解析[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年02期

10 孙莹;;《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原型解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祖平;;数码“十”破译: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结构基因[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龙艳;;文学的宗教伦理批评——以西方文学与基督宗教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侠;;都市书写:现代生存与焦虑的晴雨表(提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汪政;;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评《水乳大地》[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5 仲跻昆;;多元、对话、共生中的阿拉伯文学文化[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暴华英;;探索来世:中国的漠然与西方的热忱[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蔡和存;;新世纪文学课改革之我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文初;;从拉斯蒂涅与七哥的比较看西方文学对方方的影响[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邹岳奇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竞;赵崇璧;;东西文学语境下潘金莲形象剖析——兼论中西文学中的“不贞”形象[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富通昭和成为替罪羊 [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2 盛大林;别拿“教育产业化”做替罪羊[N];南方周末;2004年

3 本报记者王素影;别让中国成为世界 经济衰退的替罪羊[N];中国经营报;2002年

4 崔金生 著名财经网络写手(网名雾满拦江),企业管理专家;谁是品牌管理的“替罪羊”[N];民营经济报;2006年

5 东方智慧证券研究所 黄硕;是“保险三熊”还是“替罪羊”[N];上海证券报;2008年

6 黄硕;“保险三熊”还是“替罪羊”?[N];证券日报;2008年

7 陕西 主任医师 李增烈;莫把胃炎当“替罪羊”[N];家庭医生报;2005年

8 水皮;证监会成了替罪羊[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陈春艳 陆绮雯;中国,不该成为替罪羊[N];解放日报;2003年

10 金沙人;莫让改革的“领头羊”成“替罪羊”[N];扬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从古希腊到18世纪[D];四川大学;2002年

2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孙德高;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武汉大学;2005年

4 洪雪花;意象主义在东西方文学中的回返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5 张岩;英雄·异化·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德明;现代与反现代张力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4年

7 吕超;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城市异托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韩继镐;《林巨正》与明清章回体小说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9 赵淳;话语实践与文化立场[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陈靓;路易斯·厄德瑞克作品杂糅性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鑫;西方文学中“替罪羊”形象的文化原型解读[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2 叶倩;美学视野下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思考[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车明阳;论西方文学中的负面科学家形象[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朱婷连;《金碗》中的女性替罪羊形象[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丹;西方文学扁形人物论[D];兰州大学;2008年

6 从均梅;《宠儿》中替罪羊人物形象解读[D];山东大学;2010年

7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敏;记忆的力量[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和建伟;《荆棘鸟》与《圣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张培芳;论《红字》中的替罪羊母题及其艺术表达形式[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82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82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a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