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语言学转向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进展
[Abstract]:In the 20th century,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linguistic turn, which is manifested by different academic schools interpreting Saussure linguistics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creating different theoretical models to interpret literary texts. It promotes the literary theory to turn inward-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iterariness of the internal elements (rhetoric, language, plot, narrative, structure, theme). For British Marxism, however, the linguistic shift was not late until the late 1960 s. When Saussure's linguistics encounters English Marxism,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literature theory of other linguistic aesthetics series. Unlike other schools of thought about Saussure's closed, isolated and static language system, British Marxism has a distinct
【作者单位】: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与现代性研究”[13BZW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卓越;朱菲;;“英国文化研究与中国”研讨会纪要[J];外国文学;2006年06期
2 托尼·贝内特;黄望;;英国文化研究的另一种范式——托尼·贝内特学术自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德鲁·米尔恩;陈春莉;;解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年01期
4 D.麦克莱伦,陈亚军;历史与现在: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J];世界哲学;2005年01期
5 王杰;徐方赋;;美学·社会·政治——托尼·本尼特访谈录[J];文艺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林洪;杨兰;;文化,还是结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的两种范式比较研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1期
2 白刚;;从“概念辩证法”到“资本辩证法”——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J];江海学刊;2009年02期
3 张玉勤;;托尼·本尼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视野[J];理论界;2010年08期
4 周海玲;;尚未完成的决裂——利维斯主义与早期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研究[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5 张亮;;汤普森与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邹赞;;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论争”与“范式转型”——以E.P.汤普森为中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7 曲师;;“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再认识[J];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8 张亮;;从文化马克思主义到“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J];文史哲;2010年01期
9 卢卫红;冷战结束后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综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陶水平;;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庆丰;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理论[D];吉林大学;2006年
2 白刚;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D];吉林大学;2006年
3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汪秀丽;胡克自由观探要[D];复旦大学;2007年
5 刘梅;马克思“资本主体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王毅;马克思自然概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温华;论外国文学研究话语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娟;迈克·费瑟斯通后现代消费文化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张潜;试析冷战后美国《出口管理法》立法僵局的原因[D];外交学院;2005年
3 罗昔明;托尼·贝内特及其政治文化观念[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李广良;论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傅振玲;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李磊;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比较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7 唐诗人;差异、生成与阐释伦理[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媛媛;;谈雷蒙德·威廉斯思想中的“大众文化”问题[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3年00期
2 许勤超;;政治的莎士比亚——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概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3 ;海外书讯[J];读书;1980年04期
4 曹莹莹;;雷蒙德·威廉斯国内研究综述[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6期
5 池北偶;;跳蚤之歌(讽刺诗)[J];诗刊;1978年01期
6 马苗;;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解读《老人与海》[J];考试周刊;2011年35期
7 杨晶;;巴赫金理论思想概述[J];甘肃农业;2006年11期
8 陈多友;;论当代日本文学与研究[J];外语研究;2010年04期
9 陆扬;“文化主义”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吴文红;;浅谈走向文化研究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特征[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赵永波;;浅议“垮掉派”文学的“垮掉”价值[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孙雅杰;;无理性的游戏——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反逻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谢齐阳;;布宁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姜博;;后现代意识形态下遗失的美国梦——浅析琼·狄第恩的《向伯利恒跋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周丹铭;;从史蒂芬·金获奖看美国文化背景下的通俗文学[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海洋观中的文化精神[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戴冠青;;闽南民俗文化对菲华文学的影响[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王小航;;母性的枷锁——读凯特·肖班的《觉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何云波;;苏联模式与中国文论话语转型[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逢振;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2 易晓明;文学与文化的论争与叉合:“英语文学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N];文艺报;2008年
3 吴元迈;重新审视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思潮[N];文艺报;2006年
4 马驰;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学史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陆薇;以哥特叙事烛照华裔美国文学[N];文艺报;2009年
6 谢志强;沙凡纳:一个养殖着昆虫的瓶子[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马良;开向死亡的欲望街车[N];文艺报;2011年
8 李嘉娜;手推车辙下看中西诗人的爱国情怀[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康慨;为什么是多丽丝?[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王苏娅;马克·波斯特:用历史阐述媒介[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3 陈弘;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董亦佳;杰姆逊的文本阐释理论与阐释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李兆前;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8 万书辉;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D];四川大学;2007年
9 和磊;葛兰西的领导权与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敬民;乔纳森·卡勒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三达;雷蒙·威廉斯“感觉结构”的批判性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纯一;文化与阶级:早期英国文化研究初探[D];复旦大学;2010年
3 李婧;雷蒙·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于静;伤痛与弥合:从文化角度解读《紫颜色》中黑人女性的成长[D];鲁东大学;2007年
5 徐燕;黑色浪漫主义[D];安徽大学;2007年
6 冯舒奕;时隐时现的福克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宋可宝;从文化研究视角解读《小镇畸人》中的人物[D];吉林大学;2008年
8 肖丰;詹姆逊意识形态分析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吴慧敏;《飘》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重写[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小菲;论乌托邦文学的三个维度[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90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90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