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拉斯普京《告别马焦拉》小说中具有民族文化成素的语言单位的语言文化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10 18:26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切文化活动、文化创造和文化发展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产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形式。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无语言则无文化可言。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都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问题由来已久,在当代语言学界更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语言文化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20世纪80-90年代为众多俄罗斯语文学家所熟悉,现在语言文化学正经历着历史上的繁荣时期。 学习外语离不开对该国家文化、历史、社会习俗和民族世界观的了解已成为一个公认的论题。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中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在中国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同任何一门语言一样,俄语语言本身也含有民族文化语义,它将俄罗斯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俄罗斯的大自然、民间文化、重大历史事件、苏联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科技、经济、体育、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记录下来、通过语言反映出来并代代相传。 外国人要学习和精通俄语,必须学习和掌握俄语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语义。从揭示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语义的角度出发,,俄语语言文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词、熟语、格言、文本等,其中包括非等价词、背景词和伴随意义词。这些语言单位都具有称名功能。语言称名单位与现实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它们直接指称大千世界中的事物、现象、行为和性质,因此语言称名单位被看作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和源泉。由此得出,民族文化语义大量存在于语言称名单位中。 词汇作为语言诸多层面中最活跃的一层,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状况。本文主要任务是从拉斯普京的作品《告别马焦拉》中找出具有民族文化成分的词汇进行语言文化学分析,从而使俄语学习者更好、更全面的掌握、运用俄语。 论文由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五部分构成。 前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现实意义、目的、任务、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新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方法、使用的材料以及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带有民族文化成素的词汇单位、成语、谚语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明确带有民族文化成素的词汇的定义》讲述了语言含有民族文化语义,记载和反映了该民族各方面不同的信息。 第二节《背景词》。反映一个民族的表现力、情感评价色彩、联想意义等非概念语义成分的总和叫做词的背景。 第三节《伴随意义词》。伴随意义词指的是与基本意义相符,但历史文化联想意义不同,常伴本民族特有的评价色彩的词。 第四节《非等价词》讲述了非等价词在语言间的分歧是本质性的(词的概念),在其他民族中不存在相应的事物和现象。 第五节《俄语地理专名中的民族文化成素》。地理专名不是简单的地理学的专有名词,它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成素。 第六节《俄语成语中的民族文化语义》。成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经验、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及该民族的内心世界。 第七节《俄语谚语中的民族文化语义》。谚语反映了社会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的性格,社会关系,世界观及大自然。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在国际交往中要达到相互理解必须掌握词汇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语义。 第二章《拉斯普京的小说《告别马焦拉》在俄罗斯文化中的地位》阐述了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化学研究中的意义;概括了小说《告别马焦拉》的主要内容,讲述了拉斯普京作品的特点及其对俄罗斯文化的贡献。 第三章《《告别马焦拉》中带有民族文化成素的词汇单位、成语和谚语》 第一节《反映日常生活的词汇》。本节主要描写了带有民族文化成素的日常器具、衣服、建筑、劳动工具及食物五方面的词汇。 第二节《反映地理名称的词汇》。地理名称通常含有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节《反映苏联时期的词汇》。本节对反映苏联时期背景的词进行了分类及分析。 第四节《《告别马焦拉》中成语的分类和语言文化分析》。本节从文本中选择了反映马焦拉居民日常生活、传统习惯、历史和大自然的成语来分析。 第五节《《告别马焦拉》中谚语的分类和语言文化分析》。谚语不是一般的词汇单位,它积累了集体的经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智慧,描述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的自然环境。通过这些谚语作者赋予人物形象鲜明的色彩。 结论中对整个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附录部分按俄语字母顺序,列举了小说《告别马焦拉》中选出的词汇单位、成语及谚语。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衍峰;越语人际称谓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苏纯怡;地区文化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大陆、台湾意汉译文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闫兰兰;俄语词认知的心理过程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雪华;俄罗斯诗歌的语篇隐含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高雁华;先例名及其语言国情学价值[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马瑞明;“俄罗斯冬天”概念的语言文化学阐释[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323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23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4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