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批评家眼中的果戈理(1919-1949)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be into the understanding of Gogol's works by modern Chinese cri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theory. Modern Chinese critics have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understanding of Gogol's works "realism" and "satirical stroke". "realism" and "satire" are not only indispensable parts in Gogol's works. It also has an important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a.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comb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Gogol and its works in China, and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ideas of this paper.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two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start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or life" realism and "critical" style in Gogol's works by modern Chinese critics, it expounds the understanding of Gogol's "realism" by modern Chinese critics. This kind of cognition has provided the high-quality resourc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realistic literature view. But at the same time, modern Chinese critics are restricted by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and aesthetic habits and neglect other contents in Gogol's works. The second chapter, start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rful smile" and "Disclosure" in Gogol's works by modern Chinese critics, expounds the understanding of "satirical strokes" in Gogol's works by modern Chinese critics. This understanding meets the needs of the special times, creates a new situation of modern satirical literature in China, and enriches and perfects the theory of modern satirical literature in China. The conclusion part synthetically evaluate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realism" and "satire" of Gogol's works in modern China, and at the same time se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accepting Gogol's works by modern Chinese critics.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earchers can rediscover the aesthetic and social value of Gogol's works in the new context.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1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克巽;;果戈理的“写真实”观[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2 程正民;果戈里:气质、生命力和创作[J];俄罗斯文艺;1989年06期
3 加弗列尔·夏比罗 ,王果爱 ,龚举善;象征及其在果戈理作品中的审美映射[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4 本刊编辑部;;纪念果戈理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讯[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5 吴作望;;谁偷走了果戈理的头颅[J];意林;2009年09期
6 蓝英年;;访问果戈理故居[J];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05期
7 舒毅;;果戈理烧手稿[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8 列夫·托尔斯泰 ,宋大图;论果戈理[J];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01期
9 杨宝玉;果戈理讽刺艺术—“含泪的笑”[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10 高德强;波普里希钦是“小人物”吗?——果戈理《狂人日记》新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光宣;;儒家思想的遥远回声——果戈理的《与友人书简选》与孔孟思想[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胡书义;;苦笑·讥笑·冷笑——果戈理、谢德林和托尔斯泰讽刺艺术的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陈雪虎;;批评理论化及其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查晓燕;;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周游”模式刍议[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赵晓光;;文化多元化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查晓燕;;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漫游”模式[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张冰;;从一首四行诗的阐释说起——为什幺说对俄罗斯只能信仰?[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陆正伟;;巴金最后的签名本[A];细读《随想录》[C];2008年
9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夏宁博;;作为一种艺术传播方式的艺术批评[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迟润林;俄罗斯不满“夹生饭”博物馆[N];中国文化报;2009年
2 余一中;果戈理及《回忆果戈里》的“真实面目”[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康慨;果戈理的墓终于恢复原貌 大作家的头仍然下落不明[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王维;果戈理最后的时日[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汪介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具有珍藏价值的《果戈理全集》[N];光明日报;2001年
6 钱中文;缘分如影[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张建华;果戈理的文化保守与政治反动[N];学习时报;2007年
8 鹿希;《同名》——身份与适应[N];文艺报;2006年
9 蓝英年;徜徉在俄苏文学中[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厦门大学教授 泉州木偶剧团文学顾问 陈世雄;从泉州木偶剧团成功访俄谈起[N];中国文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海霞;身背十字架的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邵滢;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建构之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文霞;“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耿海英;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钧;论中国译介之魂[D];山东大学;2008年
6 邱静娟;继承与超越[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君;艺术彼在世界里的审美狂喜[D];暨南大学;2006年
8 Karaulova Gulbagira;哈尔姆斯的艺术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杜国英;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D];黑龙江大学;2012年
10 王宏起;布尔加科夫小说的虚幻世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付真;中国现代批评家眼中的果戈理(1919-1949)[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南冰;果戈理小说中的怪诞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于明清;果戈理作品中的神秘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李明艳;鲁迅与果戈理[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孝菊;地狱 炼狱 天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琴;荒诞世界的现实审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顾冬梅;果戈理作品中的异化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胡强;现实主义的觉醒与深化[D];湘潭大学;2002年
9 连丽丽;果戈理的象征世界[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侯飞;从身份困惑到自我确认[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34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34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