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传记在中国
[Abstract]:Austrian writer Stephen Zweig is known as the best biographer in human history.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Zweig's first translated work was his biography. 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hinese society, Zweig's biography experienced the ups and downs from being appreciated to being neglected and then favored by readers. The different history of Zweig's biograph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China can not only peek at the track of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reflect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Zweig's biographical works.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
【分类号】:I521.0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鲍维娜;论茨威格情欲小说中的非理性激情[J];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王秋生;郭瑞;;1949年前的哈代诗歌翻译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刘静平;;译介学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文学研究[J];长城;2011年10期
4 付胤;;论五四时期(1917-1927)翻译文学的繁荣[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5 马秀美;;译者主体性在朱生豪翻译中的介入——以Hamlet汉译本为个案[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张艳;;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对比莎剧《麦克白》的两个译本[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7 朱江;;东西方文化的“合流”与“互惠”——赵元任译学文化观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8 兰志丰;;十四行诗在中国译介的文化语境[J];电影评介;2008年03期
9 孙建忠;;20世纪早期司各特小说在中国的兴衰演变[J];闽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邹笃双;;非传统翻译方式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史记;惠特曼诗歌在中国的评介与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付一春;狄更斯与英国流浪汉小说传统[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伟卓;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颖;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诗学变异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杨静静;茨威格:中国现代精神史的一面镜子[D];北京大学;2011年
6 秦丽英;《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弑父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叶少斌;从社会学视角看五四前后外国戏剧的汉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路晓雯;被操纵的翻译[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海伦;基于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比较Jennie Gerhardt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10 吴飞灵;从《大卫·科波菲尔》两个译本看翻译规范的嬗变[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鹏程;;从《俗世威尔》看新历史主义对传记理论的阐释与启示[J];文教资料;2010年27期
2 赵文书;;跨世纪华裔美国文学非虚构作品述评[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余一中;苏联的传记文学[J];当代外国文学;1994年04期
4 张曦文;;百世门风[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6年06期
5 李杰;中国人看《雨果传》[J];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03期
6 倪正芳;;拜伦的五副中国面孔——中译拜伦传记扫描[J];博览群书;2007年04期
7 李小平;;传记文学虚构度探析——消亡在《里根传》中的里根[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8 ;本刊1982年总目录[J];译林;1983年01期
9 王斑;传记也是艺术[J];外国文学;1987年10期
10 黄文华;茨威格的生活与创作[J];译林;198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山奎;;传记伦理及其现代转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徐锋;;“最美”的真谛[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李世琦;;赫尔曼·黑塞书信的思想和艺术价值[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薛其;“欧洲祖母”不寻常[N];中国邮政报;2006年
2 世文;传记的作用应在历史之上[N];文艺报;2006年
3 郝素玲;邝丽莎新作《上海女孩》问世[N];文艺报;2009年
4 《世界文学》主编 余中先;不太景气的法国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启科分校终身教授 张爱平;文学与科技的较量[N];解放日报;2010年
6 韩敬群(编辑);我的选择和非选择[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7 李战子;传记与中介[N];文艺报;2006年
8 贝天祺;茨威格自尽前想说[N];中国邮政报;2004年
9 陈世丹;《海明威在中国》:一部海明威研究的重要文献[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子雨;莎翁传记的制作、作家获得名声的途径[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骅;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D];复旦大学;2010年
2 张晓青;斯·茨威格在中国(1949年-2005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艺;桑塔格艺术构造“魔力”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翊;论茨威格的精神分析传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兰莉丽;茨威格传记作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林静;浪漫主义之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在现代化危机中的历史后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付馨慧;压抑中迸发的激情,,偶然中遭遇的命运[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敏;茨威格小说中的心灵密码[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许芳菲;同情的背后[D];南昌大学;2008年
7 杨静静;茨威格:中国现代精神史的一面镜子[D];北京大学;2011年
8 胡顺芳;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叙事张力[D];南昌大学;2012年
9 许萍;审美距离与茨威格小说[D];南昌大学;2005年
10 刘小花;论《特希特斯》的人性主题与艺术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39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3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