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之争向文学研究回归的迹象
[Abstract]:The "dispute of literary classics" rising in the 1970s makes people discover the cultural problems behind literary classics and promote the turn of literary studies to cultural studies, but its lack of cultural studies leads to a new trend of returning to literary studies. Such signs have emerged from several of the controversial figures of the 1990 s. John Jerory, Harold Bloom and Jonathan Keller all expressed their desire to return to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and maintain a focus on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Their common appeal implies some internal logic, which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dispute of literary classics" towards a reasonable solution.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层机理探究”[项目编号:11AZW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杜萌若;;王羲之的“影响的焦虑”与王羲之影响的焦虑[J];书画世界;2011年01期
4 付伟忠;;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5 陈振华;;当代中国革命文学“经典”的生产及再生性[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6 金松林;;影响即误读:哈罗德·布鲁姆“误读”理论试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7 钱锡生;;秘响傍通 恍惚相似——论李贺诗与梦窗词艺术处理之异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刘中文;论刘勰的民间文学观[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9 周亚明;;后现代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奥斯丁[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10 王委艳;;试论修辞叙事学的修辞效果[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新沂;;中国民间玩具艺术的保护与传承[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2 熊辉;;中生代诗人与70后诗人的比较研究[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炯;艺术区形态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7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颜炼军;象征的漂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艾洁;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2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4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5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强向丽;论新时期政治抒情诗[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肖飞;家具企业产品内部设计评审机制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8 巩凡;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80年代)[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吕乃鹏;个人话语空间中的诗艺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志伟;《碧血剑》版本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敬民;;省思传统:从T.S.艾略特到H.布鲁姆[J];求索;2009年11期
2 方艳;;文学-文化研究的转向问题与文化寻根思潮[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李琪;;“误读”之维:布鲁姆的诗歌批评[J];作家;2010年02期
4 苏仲乐;;亨利·詹姆斯研究与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型——约翰·卡洛斯·罗访谈录[J];外国文学;2009年04期
5 王逢振;怪才布鲁姆[J];外国文学;2000年06期
6 何云波;《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评介[J];东方论坛;1994年01期
7 浦立昕;;中国语境、全球化视野、美国文学研究——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4期
8 陈凯;《尤利西斯》语言艺术初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9 于洪英;解读“天书”《尤利西斯》[J];世界文化;1997年01期
10 伊娃·库什纳 ,王文娥;“陛下,臣民们饿了!”“叫他们吃符号!” 20和21世纪的文学研究与语言学研究[J];第欧根尼;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保良;;从《尤利西斯》的反英雄主题看都柏林人的伦理道德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育烽;陈智淦;;评杜昌忠教授著《圣经文学研究》——兼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赵永波;;浅议“垮掉派”文学的“垮掉”价值[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朝戈金;;关于口头传唱诗歌的研究——口头诗学问题[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罗云锋;;历史理论视野下的文学史分期观念考察[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6 冯德河;;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Rainbow by D.H.Lawrence——A Stylistic Analysis on an Excerpt from the Novel[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7 伊藤清司;夏宇继;;桃太郎的故乡[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8 邹建军;;外国文学的网络化与文学教育的大众化[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石洪生;;契诃夫与舒克申[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敖;布鲁姆的“最佳英语诗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2 钱文亮;布鲁姆的影响诗学与修正理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王逢振;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4 汪介之;探索培养研究型人才之路的积极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胡继华;抵抗蒙哀的事实性[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山东社科院 战旭英;艾伦·布鲁姆:美国精神的没落[N];社会科学报;2007年
7 孙康宜;不要让哈利·波特文学盲目取代传统儿童文学[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8 缪迅;深化德语文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康慨;《哈利·波特》的敌人们[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康慨;《哈利·波特》批判[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兆前;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巧慧;论《尤利西斯》中的现代身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郑美京;李庸岳文学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4 徐东日;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5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7 王宗杰;新世代女性文学の位相[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杨建军;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世界华裔文学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郭艳娟;阅读的伦理:希利斯·米勒批评理论探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超;孤独者的流浪苦旅[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2 陶晶;论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美国犹太知识子的异化与回归[D];兰州大学;2006年
3 陶晶;论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异化与回归[D];兰州大学;2006年
4 周艳;试论霍桑的工业文化观及其对创作的影响[D];湘潭大学;2007年
5 王屹;论赫索格的异化—对《赫索格》中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童燕芳;走出荒原—论《雨王汉德森》的试验性救赎追寻[D];浙江大学;2007年
7 薛俊香;背弃与回归:对《卢布林的魔术师》主题的文化解读[D];中南大学;2008年
8 余文彬;逃离与回归[D];重庆大学;2009年
9 罗红云;伟大灵魂的回归[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徐鹏;历史、文学、身份:后殖民背后的印度[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63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63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