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莎拥有我渴望的一切”——论贝尔绘画艺术对伍尔夫创作的影响
[Abstract]:As the Queen of the Bloomsbury Group, Vanessa Bell is not only the eternal protagonist in Virginia Woolf's life story, but also exert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her aesthetic concept and novel creation as a professional painter. Imitating the beauty of Bell's painting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Woolf's literary cre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视觉艺术关系研究”(编号:11BWW033)
【分类号】:J205;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瞿世镜;《达罗威夫人》的人物、主题、结构[J];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薇;;战后英国中产阶级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义观照下的《达洛卫夫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2 陈露;;伍尔夫对“基督受难”原型的戏仿——看《达洛卫夫人》中赛普蒂默斯的现代虚无[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雷茜;;《到灯塔去》音乐叙事技巧的认知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孙天南;;伍尔夫诗化小说的抒情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高原;;论《到灯塔去》中的父母形象[J];长城;2012年04期
6 刘静;赵小东;;《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李茂秀;;伍尔夫文学对女性话语权的嫁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李茂秀;;人生:挣扎与妥协之间——论伍尔夫《达洛维夫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2期
9 刘亚波;;解析《到灯塔去》中的绘画元素[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22期
10 袁永芳;;重访“内心独白” 体验伍尔夫的无奈[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丹;二十世纪初期英语自传体小说叙事策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俞晓霞;精神契合与文化对话[D];复旦大学;2012年
4 缪丽芳;文艺创作中的自恋心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晓晰;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时间概念[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孔真;西方当代空间化叙事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丽平;伍尔夫小说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元菊;《到灯塔去》陌生化叙事视角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崔洁莹;论伍尔夫小说中的沟通[D];南京大学;2011年
6 马玉乐;普鲁斯特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静;门意象与“屋里的天使”—乔治·艾略特小说中女性观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叶家春;[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许春芳;疯狂及其隐喻[D];复旦大学;2011年
10 于芳;《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析[D];辽宁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晨;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她的名篇《到灯塔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刘须明;路琪;;论《邱园记事》中女性诗化写作与艺术表现的多样性[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年02期
3 瞿世镜;《海浪》与《海的梦》——两篇诗小说的比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4 高彦梅;;晶莹的生命之珠——伍尔夫《飞蛾之死》赏析[J];名作欣赏;1996年06期
5 清扬;弗吉尼亚·伍尔夫论文学[J];天府新论;1998年05期
6 刘南;重读《一间自己的房间》[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李儒寿;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剑桥学术传统[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6期
8 朱艳阳;弗吉尼亚·伍尔夫“非个人化”艺术理论及其在《海浪》中的应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朱华;;心灵的隐曲:孤独意识与死亡意识——弗·伍尔夫及其作品人物精神世界探析[J];山东文学;2008年07期
10 李慧;朱妍蕾;刘安庆;;伍尔夫《飞蛾之死》中的隐喻浅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胡燕双;;《海浪》中的后印象派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照岩;;画在诗中,意在画外:济慈诗画观与实践——以《秋颂为例》[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慧仁;西方的另一种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外文所 玫柯;英美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子雨;超现实主义的游戏、杜拉斯的母性观[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编辑 雷淑容;珍珠耳环之光[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5 黎力;白银时代:俄罗斯的文艺复兴[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薛其;“欧洲祖母”不寻常[N];中国邮政报;2006年
7 世文;传记的作用应在历史之上[N];文艺报;2006年
8 舒罕;林·拉德纳:其实并不冷冰冰[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雷切尔·多纳迪奥邋凌云;传记写作:获授权或未获授权,这是个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张弛 舒立苇;让子弹坠落 让鸟儿飞翔[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3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梁晴;从毛姆的小说创作看画家高更对其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5 艾红华;卡勒尔·凡·曼德尔及其《画家之书》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6 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王静;歌德艺术观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舟;后印象主义与弗吉尼亚·伍尔夫[D];四川大学;2006年
2 余勤;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绘画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周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及其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体现[D];厦门大学;2008年
4 殷华;《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立与同一[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嵩岳;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沉默法及其在《到灯塔去》中的运用[D];郑州大学;2004年
6 杨克敏;试论《海浪》的诗化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徐桂艳;对《奥兰多》中“双性共体”思想的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8 孙桂林;一个对立而矛盾的世界[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熊芳;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水意象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魏凌岩;从《到灯塔去》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观[D];内蒙古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63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63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