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纷”论:从“源学”用语到美学概念
[Abstract]:As a euphemistic word used to express the behavior of fornication and incest in the language of Genji, "Fufen" was regarded as the key word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Genji Taurus"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Edo era. He Mao-yuan generally agrees with this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satirizing things", which endows it with its own nature as a concept. To the native Xuan Chang's main points of Purple text, the subject matter was brought into the aesthetic category. In the commentary on Genji's Tauru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ain idea of Genji's Tale is to change it into a category of writing methods. The basic creative methods and style of modern Japanese naturalistic literature can be summed up with the concepts of "things in dispute", "seclusion", "silence", and so on, from the Story of the Genji to the modern Japanese naturalistic literature,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concepts of "object sorrow", "seclusion", "silence" and so on. It has uniqu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Japa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even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ry theory,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and elucidation toda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古代文论范畴关联考论”(13BWW021)前期成果之一
【分类号】:I31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向远;;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审美概念的形成流变及语义分析[J];江淮论坛;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晨阳;;《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的女性悲剧——基于作者以及女主人公紫姬与薛宝钗的相似性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陈彩飞;;从与谢野晶子和她的《乱发》看女性的吟唱[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牛立保;;《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J];才智;2010年13期
4 宋慧;;日本“物哀”观与中国“物感”论相似性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柴宝芬;;同为谶梦——紫式部笔下的光源氏和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之比较[J];长城;2009年02期
6 张楠;;《源氏物语》文本隐喻的道学文化[J];长城;2011年10期
7 张碧波;;心有执念终成魔——论《源氏物语》中六条妃子作祟原因[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欧婧;;从精神分析角度比较《牡丹亭·惊梦》与《源氏物语·葵姬》的女性人物心理[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蔡荷;;香艳面纱下的“真我”——解读千年『源氏物语』[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黄玲青;;论张爱玲小说和《源氏物语》的审美特质[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全贤淑;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玉珊;论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的中国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冯彤;“和纸”的制作工艺及象征文化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吴松梅;《源氏物语》的家族意识[D];山东大学;2009年
6 文艳蓉;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李光泽;《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吉林大学;2013年
8 杨芳;《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贾佳;日本书法教育的历史考察[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婷婷;《源氏物语》与《长恨歌》的比较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岳颖娜;论《紫式部日记》中紫式部的女性观[D];吉林大学;2011年
3 易兰;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欧阳多根;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影响之比较[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石珊珊;『源氏物姙』の女性像[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玲;日本平安朝日记文学中的第一人称叙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光泽;《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D];吉林大学;2008年
8 汪红燕;中唐浮世绘[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9 杨乐;《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唐婉祺;文化诗学视域中的中日“落花”意象比较[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向远;;感物而哀——从比较诗学的视角看本居宣长的“物哀”论[J];文化与诗学;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韬;陈晨;;《源氏物语》“物哀”中表现“物”的方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刘琳;宋冠纯;杨香香;;感悟“物哀”之美[J];长城;2009年08期
3 马彦;;《源氏物语》的佛教思想与语言表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柴宝芬;;物哀之美——谈《源氏物语》中“物哀”的审美意向[J];作家;2009年08期
5 党雪;;从《源氏物语》看日本传统的自然审美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茜;;美丽与哀愁——《源氏物语》中的物哀美[J];青年文学家;2010年05期
7 王立,全贤淑;源于心灵的深沉感叹——《源氏物语》“物哀”中的悲秋情怀[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王向远;;“物哀”与《源氏物语》的审美理想[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0年01期
9 吕娜;;从桐壶帝看《源氏物语》的物哀之审美意识[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6期
10 肖书文;;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求索;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守华;齐秀东;张晓军;雷小庆;高玉峰;杨晴;;高职教育招收中职生源的特点与对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郭德玉;;对日语敬语的再认识[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3 谢孝苹;;中国古琴流传日本考[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二辑)[C];1986年
4 孙■;赵刚;;后记[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5 柳霞;;丰子恺的出版情怀[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6 李海江;谢致薇;杨元政;张永章;黎柞坚;匡同春;成晓玲;白晓军;;铟锡氢氧化物的煅烧过程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7 董玲玲;吴锦华;韦朝海;李平;吴超飞;;厌氧条件下Fe~0-菌体-H_2O体系对硝基苯的降解[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8 吴敏;;日式虚无美的极致——读川端康成《雪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桑凤平;俞海萌;;试论中日古典怪诞小说的“同途殊归”——《蛇性之淫》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人物形象对比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10 韦朝海;吴超飞;李平;吴锦华;;新型结构三相流化床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铮;千年的源氏 千年的物哀[N];东方早报;2008年
2 胡冰;动物哀情种种[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3 郭雪妮;《日本物哀》读译间[N];文艺报;2011年
4 戴铮;《源氏物语》将迎千岁华诞[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记者 陈熙涵;《新源氏物语》中译本推出[N];文汇报;2008年
6 钱铮邋刘赞;石山寺踏访《源氏物语》,魅力千年探缘由[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本版编辑 施小炜 黄博 郗笑夷 赵忆;源氏物语千年纪[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华岳;日本古代的“人间喜剧”[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晓时;从日本纸币上的头像想到的[N];学习时报;2006年
10 王镛;金秋物语[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勾艳军;日本近世小说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东军;本诗学之“幽玄”理论与中国文论[D];苏州大学;2006年
3 胡继明;《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晨(Wang Danchen);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物哀及其对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D];兰州大学;2012年
2 刘然;浅析日本文化中的“哀”因素[D];浙江大学;2008年
3 何佳;纯爱·苦情·物哀[D];北京电影学院;2005年
4 王妮娜;《母亲》与《为党生活者》共性中的民族审美话语[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翟盈中;吉本芭娜娜前期作品中的传统与现代[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何玲玲;“物感”说与“物哀”说[D];扬州大学;2007年
7 余艳;中日新感觉派文学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周频;《源氏物语绘卷》的中国元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9 高华;生存哲学终极观照中的川端康成:从女性观到死亡观[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罗丽文;社会性别视野下《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74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7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