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杀手》中的戏剧场景与主题关注之间的关系
[Abstract]:Ernest. Hemingway's Killer is a dramatic work, creating a unique drama scene and strong drama suspense. Hemingway's aim of creating dramatic effects is to express his worries about the future of mankind by focusing on themes. Hemingway's method of creating drama scene, the strategy of producing drama scene and the influence of scene on theme are worth discussing.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溶;海明威《老人与海》创作史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谭江玲;是“迷惘”,还是“奋进”?——读海明威作品所想到的[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2期
3 郑长发;海明威《A DAY’S WAIT》的艺术特点[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4 黄利玲;尼克·亚当斯:海明威系列硬汉第一人[J];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04期
5 卢岚;;海明威,以人生灌溉作品[J];作家;2007年11期
6 荒原;;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有多美[J];祝你幸福(知心);2011年02期
7 孙致礼;精练含蓄的的艺术结晶——试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艺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8 关少锋;试谈硬汉子桑地亚哥——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9 王建琦;海明威作品人物漫谈[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10 王宁;海明威的美学思想及创作实践[J];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婷;;《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孙飞凤;;论会话含意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杨梅;;进入天堂的凯歌——《允准上天堂的运动员之狂喜》[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董衡巽;;美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启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5 方智敏;;危机与幻灭 孤独与畸变——评舍伍德·安德森的《俄亥俄州的温斯堡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雪逸;;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复调特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洁尘;瓦莱丽与两个海明威[N];中国妇女报;2006年
2 赵秦;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之四)[N];中国社会报;2007年
3 周莉清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从文化物质主义角度解读海明威的创作主题[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4 任井、凯梅;第10届海明威国际会议在意大利举行[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王问生;“世界上最适合作家创作的城市”[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于凤川;古美共同保护海明威作品文献[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朱晓剑;相约萨马拉[N];青岛日报;2006年
8 邹波 文;沉默的少数[N];经济观察报;2004年
9 阿宝;那个过分古典过分诗性的老人[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兰守亭;同硬汉子一起奔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3年
3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4 邵珊;威尔逊的文学与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梁建东;埃德蒙·威尔逊的文学批评研究(1914-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6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瑜芳;迷惘的一代[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靳伟英;走出迷惘的迷雾[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俞骅;生与死——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马云飞;海明威《永别了, 武器》中的象征[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进军;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色新探[D];吉林大学;2004年
6 张晓辉;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D];吉林大学;2004年
7 刘玲玲;解读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果;论海明威的女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永菊;海明威的女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华;海明威短篇小说中对生命与死亡主题的不断探讨[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75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75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