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鉴赏
[Abstract]:Because of its special soci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course,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which have always been the main content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eastern culture is reserved and lyrical, the western culture is rigorous and realistic, and two different ways of literatur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effec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on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辽宁科技大学;
【分类号】:I106;G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敏;;探析英美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创作发展轨迹及其思考[J];作家;2010年02期
2 王红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介质转换——以《英美文学》课程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5期
3 周韵;;英美文学选读课教学初探[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997年01期
4 史惠风,王纪东;多媒体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文本与视觉的互动: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教学学术研讨会[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年02期
6 ;征稿启事[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01期
7 王小红;;从《喜福会》的母女关系看东西方文化的对立与融合[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马华;谈英美文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02期
9 李鸿强;赵毅;;对英美经典文学赏析的探讨[J];作家;2010年20期
10 周晓敏;;基于英美文学史上的人文精神透视[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吴芳;;后殖民时代英国移民的身份策略——评哈尼夫·库雷西的《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倩;;谈康拉德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选择[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4 邓经武;;20世纪初中西方诗歌的一次换位——论郭沫若与庞德[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5 冯苗苗;;从民间童话看中西价值观的差异[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吴冬;;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在后殖民语境下解读《上海孤儿》[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曲薇蔚;;“两类人”看强交际环境文化与弱交际环境文化之间的冲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张龙海;;关公战木兰——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曾艳兵;陈秋红;;钱锺书《围城》与卡夫卡《城堡》之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稀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的后殖民颠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陈熙涵;欧洲4作家参与“上海写作计划”[N];文汇报;2011年
3 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夏榆 实习生 马宁宁;他的名字叫帕慕克[N];南方周末;2006年
5 牛虹;如此“过关教练”[N];光明日报;2002年
6 ;中国古代小说与当今世界文学[N];文汇报;2006年
7 吴晓都;史论文论 相得益彰[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张炯;《美国情人》——对海外漂泊者境遇与命运的探索[N];文艺报;2006年
9 乐欢;他是西方作家,又是东方作家[N];文艺报;2007年
10 傅小平;《白色城堡》奠定帕慕克风格[N];文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征;西方语境中的纪伯伦文学创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史月;嘉黛·萨曼内战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宁虹;马尔罗:东西方文化交流大潮中的探险者[D];四川大学;2005年
4 庞荣华;毛姆异域游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彤;从叙事及文化差异解析《女勇士》和《喜福会》[D];黑龙江大学;2005年
2 耿焱;阶级、性别和文化[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敏洁;走近华裔女性[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王淑林;论亨利·詹姆斯国际小说中的“美国女孩”[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樊爱萍;彷徨于中西文化之间[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6 戴丽丽;论谢耀《他们自己的语言》中人物性取向的意义[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7 康莉;基于文学人类学理论阐述《印度之行》的跨文化主题及启示[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2年
8 陈思;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女性体验与书写[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秀媚;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但丁[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殷兆武;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及启示[D];新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91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9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