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中读者和人物的认知模式建构
[Abstract]:A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es of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cognitive narratology aims to construct a universal reading cognitive theory, that is, the reader's cognitive process of characters and characters. Cognitive narratology can not only help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s'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better reflect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narration, but also can deeply understand the reader's thinking proces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orrison's new novel, Mercy, by using cognitive narratology,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haracters' cognition to characters and the readers' cognitive process to characters are influenced by external "stimuli" and "schematic knowledge". After a series of twists and turns, they established their cognitive models. These unsmooth cognitive processes not only clearly present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the characters, but also show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f narration. Meanwhile, the emo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readers' feelings towards the characters are also sublimated with these cognitive processes.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宁;;爱、生活、历史——《守望灯塔》的故事叙事[J];文教资料;2007年23期
2 赵骞;;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人物的不确定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3 安琦;;浅析《爱玛》中的次要人物简·菲尔费克斯[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4 郭娜;韩小卫;;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印象主义[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7期
5 李茹;;《哈姆雷特》中人物的喜剧性成分探析[J];文教资料;2009年26期
6 赵密珍;;《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印象主义[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郭海霞;;侦探小说的模式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8 王琴芳;;从《花园里的独角兽》与《敞开的窗户》人物语言对比浅谈短篇小说之人物语言特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4期
9 吴丽聪;;游走的视角——解读《五号屠场》的叙述者[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10 王晓侠;;萨洛特作品中的语言学——一种“向性真实”的表达[J];外国语文;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韩瑞峰;;《小镇畸人》的和谐之美——叙述视野中的小说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殷实;寻找我们心中的罪[N];法制日报;2002年
2 杨阡(作家、演员);影子的光芒[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3 龙钢华;“冰山型人物”[N];文艺报;2000年
4 凸凹;人性的坐标[N];河北日报;2001年
5 崔子恩;晶体碎片:非线性的纪德[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6 佟栋(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直面福克纳的魅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7 陈英(北京大学);小说之外的茨威格[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本报驻巴黎特约记者 边芹;法国人今天如何解读雨果[N];文汇报;2002年
9 何宁;命运交错在卡斯特桥[N];文学报;2002年
10 刘萍;问题所在——现实丧失了可信性[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建明;乔伊斯长篇小说人物的变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宁大治;英美科幻小说的伦理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丁卓;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重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龙秀娟;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与虚无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周莹;死亡崇拜下的人本关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顾莹华;《黛西·米勒》中的道德撞击[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春兰;评《荒原》一诗中的对比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缪建芳;论罗尔德·达尔的幻想文学创作[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珩;《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么兰;论爱伦·坡恐怖小说中的隔绝原型[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苏蕊;从独白到对话[D];西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91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9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