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后苏联的文学生产:俄罗斯帝国情怀下的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19-03-01 13:17
【摘要】:苏联是文学大国——作家队伍庞大,有许多著名的文学杂志和出版社,文学作品发行量动辄几十万和百万,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召唤力难以想象……苏联解体了,苏联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也就终结了。但是,这不意味着文学在后苏联俄国就消亡了,相反,文学队伍仍然庞大(只不过少有职业作家)、出现了一批新的著名的文学杂志和出版社、产生了种类比过去多得多的文学奖项、文学产品的生产量比苏联时代是有增无减、文学生产的产值并不小、有若干作家的社会贡献力是政治家难以企及的,等等。人们担忧文学在后苏联俄国会消亡的现象没有发生。之所以如此,关键原因之一是:文学在后苏联俄国不再是官方意识形态,却自动融入了重建俄罗斯帝国的大潮中;因为废除了苏联时代新闻报刊审查制度,因而更多的人有机会投入文学活动,且主流的文学生产者是满怀俄罗斯帝国情怀的;决定文学产品命运的,不是官方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市场,但文学作为文化产业得到社会和各方面人士的关注,却不仅仅由于它具有市场效应,更因为它诉说了复兴俄罗斯帝国的国民认同。
[Abstract]:The Soviet Union is a great literary country-a huge group of writers, there are many famous literary magazines and publishing houses, the circu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s often hundreds of thousands and millions, literary works call the society unimaginable. When the Soviet Union disintegrated, the literary existence of the Soviet era ended. However,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literature died out in the post-Soviet Russia. On the contrary, the literary team is still large (except that there are few professional writers), and a new batch of famous literary magazines and publishing houses has emerged. There were a lot more literary awards than in the past. The production of literary products increased unabated than in the Soviet era. The output value of literary production was not small. There were several writers whose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was beyond the reach of politicians, and so on. There is concern that the demise of literature in the post-Soviet Russia Congress has not occurred. One of the key reasons for this is that literature was no longer an official ideology in post-Soviet Russia, but it was automat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tide of reconstruction of the Russian empire; Because of abolishing the censorship system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Soviet times,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ngage in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the mainstream literary producers are full of the feelings of the Russian Empire; It is not the official ideology that determines the fate of literary products, but the cultural market. But literature, as a cultural industry,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ociety and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not just because of its market effect. But also because it speaks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reviving the Russian Empire.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发展”(项目号02BWW0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1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青华;;“文化产业”冲破 壁垒[J];南风窗;1992年04期

2 陈鸣;关于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3 汪太理;研究文化产业经营规律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简介《文化产业经营学》[J];学习导报;2000年05期

4 刘青云,曾石龙;文化产业崛起的希望在于体制创新[J];广东艺术;2000年04期

5 毛三元;我国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与政策透视[J];民族艺术研究;2001年03期

6 戴茸;;加拿大文化产业的行业管理[J];北京观察;2001年10期

7 张向东;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2年05期

8 黎明;中国文化产业出路何在[J];管理科学文摘;2002年03期

9 钱来忠;开发四川的文化产业[J];经营管理者;2002年08期

10 张晋琼;寒冬,燕园这边一股热流 ——“WTO与文化产业”北大研修班纪实[J];广东艺术;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关莉丽;;文化产业背景下的高校文化与艺术教育[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徐建平;杨庆华;张玉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赵允福;;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及发展模式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4 刘晓宁;;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现状、优势及策略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5 刘秀华;;我国文化产业和谐发展的路径探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陈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7 王立岩;;文化产业新型融资模式构建的思路与探讨[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8 吕在;杨建生;;从精神态文化到物质态产业——兼论艺术之于文化产业的价值[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冠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壮大服务经济[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2010-2011)[C];2011年

10 陈树文;宋晨;;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开发途径探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葛洪才;深圳战略:向文化产业大转向[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魏晓霞;发展文化产业意义深远[N];中国旅游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朱文伟;文化产业:展览航母由此启航[N];中国贸易报;2005年

4 韩宗树 邹文锋;岳阳文化产业突围记[N];中国文化报;2005年

5 向勇;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构想[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马相武 ;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战略[N];中国文化报;2005年

7 金元浦;文化产业:不断嬗变和生成的概念[N];中国文化报;2005年

8 张典;文化产业呈现健康发展态势[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罗云川;探讨文化产业“四新”[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早报记者 封欣 实习生 钱振华;文化产业已成新一轮投资热点[N];东方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3 向泽映;重庆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模式及分区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欧培彬;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冯潮华;文化产业若干重要关系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晓刚;文化体制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王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杜开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刘蔚;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永红;产业融合理论视角下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威;意义解读的错位与断裂—山寨文化的“生产—消费”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李正凯;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4 刘丽华;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素质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袁炯;文化创新体系的内涵研究及文化制度创新的制度选择[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6 周琴;文化产业国际分工背景下的文化同质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熊小芳;河南省文化产业效率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漆飞;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9 曲晓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10 高月;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32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32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b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