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再论“后理论时代”的西方文论态势及走向

发布时间:2019-03-14 15:29
【摘要】: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后理论时代",这一时代并不仅仅说明理论衰落后的状态,它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内涵:它标志着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失去了曾经有过的黄金时代和轰动效应,即使是最有影响力和持久性的理论也有其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它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既然来自文学和文化实践,那就理应返回它应该发挥功能的场所。在"后理论时代",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说君临一切,甚至都很难说能持久地占据主导地位,它和其他理论实际上呈一种共存和互动的状态,因此"后理论时代"又是一个没有主流和中心的时代,每一种理论都能在"众声喧哗"的氛围中找到自己可发挥作用的有限空间。因此,在"后理论时代",理论并没有死亡,只是不再具有以往的那种所向披靡和无所不能的效应,但依然能够有效地解释当代文学和文化现象。"后理论时代"的来临也为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地带的非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步入理论的中心进而和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理论进行平等对话铺平了道路。
[Abstract]:We are now in a "post-theoretical age", which is not only the state after the decline of the theory, but also a time concept and a certain connotation: it marks the golden age and the sensational effect that the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ory has ever had, Even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persistent theory has its time and space limitations, and it is unlikely to be everywhere, and since it comes from literary and cultural practice, it should return to the place where it should be functioning. in that "post-theoretical age", there is no theory that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monarch is on the right, and even it is hard to say that it can hold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a long time, and it and other theories are in fact a state of coexistence and interaction, so that the "post-theoretical age" is an age without the main stream and the center, Each theory can find a limited space that can work in a "the noise of the crowd" 's atmosphere. Therefore, in the "post-theoretical age", the theory does not have the death, but it is no longer the most popular and omnipotent effect of the past, but still can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coming of the "post-theoretical age" has also paved the way for an equal dialogue between the non-western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that have long been in the edge zone and the dominant western theory.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域外文论的本土化研究”(12&ZD166)子项目“近百年西方文论的翻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I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季欣;;新版《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述评——兼及李泽厚的入选[J];外国文学;2010年05期

2 王宁;;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与翻译的文化协调作用[J];中国翻译;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洁;;意识形态观照下林译小说的文化调适[J];当代文坛;2013年02期

2 王传英;;从“自然译者”到PACTE模型:西方翻译能力研究管窥[J];中国科技翻译;2012年04期

3 张顺生;王丽;;中文标题英译方法——《明清小品文》个案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05期

4 赵兰信;;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翻译原则及策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5 肖瑶;徐畔;;跨文化视阈下的翻译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綦亮;;从翻译到创作和评论都应多些文化自觉——“从莫言获奖看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学术峰会述记[J];中国比较文学;2013年01期

7 张华容;;翻译教学中译文鉴赏之探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缑斌;;全球化视域中的陕北民歌翻译策略研究[A];陕西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13年优秀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卢静;历时与共时视阈下的译者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牟方磊;李泽厚“情本体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生安锋;;民族主义与想象[J];文艺研究;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军;;跨越中西与双向反观——海外中国文论研究反思[J];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2 寇鹏程;西方文论的三种境界与中国文论的两次错位——也谈中国当代文论建设[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张红梅;;普希金《致凯恩》的“文学性”与“陌生化”[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袁雪生;从内部研究走向文化研究——20世纪西方文论的转向与回归[J];学术论坛;2004年02期

5 张峰;试论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的“中国化”[J];福建外语;2002年01期

6 马苗;;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解读《老人与海》[J];考试周刊;2011年35期

7 ;简讯[J];外国文学;2006年05期

8 郑晓韵;;重回浪漫主义——从哈罗德·布鲁姆的浪漫主义研究谈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3期

9 石雯;;评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论》[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10 陈旭;;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之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飞;;西方文论中国化的系统总结[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2 王成军;;书信与书信文学之理论问题[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何云波;;苏联模式与中国文论话语转型[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顾婧;;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重新思考《反美阴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6 张海萌;;江户时代文学的特质与分类[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7 周秀雅;许卉艳;;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庄》在中国的研究简述[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林初;文学性与商业性并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2 季广茂;美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与中国文论生长[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文学与身体:为什么写作?[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郭鸷;中国古代文论能够融会到世界性文论中去吗?[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高迪(书评人);个体与社会的有机融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6 黄忠廉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未竟的《圣经》文学全译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吴晓东;我的2010年度阅读[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俞冰夏;最彻底的不信任[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9 ;关于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王宁;艾布拉姆斯和《镜与灯》[N];人民政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东军;本诗学之“幽玄”理论与中国文论[D];苏州大学;2006年

2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3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4 严又萍;族裔性及其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鸣华;爱者无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王丽;乔纳森·多利莫尔的政治文化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徐健顺;《三国史记》的文学价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王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形式主义批评[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文玲;罗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柱;科学之梦:救赎与涅i肹D];四川大学;2005年

2 郝敏;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3 杜杰;俄国形式主义对《三国演义》的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艳;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爱玛》中的反讽[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马宏妍;古希腊神话的文学性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雍;生存价值论视角下的“文学性”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7 曾素君;文学性问题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现象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8 陈中雨;希利斯·米勒解构主义文学思想及其中国接受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黄延敏;西方文论中文学与道德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D];延安大学;2012年

10 汪宁漪;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40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40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8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