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儿童文学
[Abstract]:Absurd children's literature through the "absurd" plot, "crazy" characters, "ingenious" language to show true, bizarre, humorous, fresh absurd beauty. The absurd children's literature accords with the children's thinking characteristic, brings the children's novelty, accords with the children's rebellious psychology, endows the children with the power of resistance, is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children favor the absurd children's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湖南理工学院公共外语部;
【基金】:2010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2010WLH22)
【分类号】:I10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舒伟;;荒诞美学的双重性——《爱丽丝奇境漫游记》解读[J];名作欣赏;2009年24期
2 骆锦芳;挑战传统:论荒诞派戏剧及其艺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彦婷;;密特威舍教授家庭中的权力转移——《微光世界的继承人》中福柯权力理论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韩韦;;风中幻影——浅析《风之影》作为畅销书的写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3 未志英;;《约拿书》的隐喻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杜海燕;;王家卫《2046》缀合复调式叙事结构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颜桂堤;;经典:流动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殷婷婷;;“整合”亦或“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技术介入”之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王小翠;;试析《简·爱》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强玲;;新历史主义的颠覆与抑制——以长篇小说《兔子,跑吧》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9 缪菁;;爱情背后的辛酸过往——试比较《茶花女》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王丹宁;康建明;;“双声话语”视角下的吕贝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4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黄光伟;;“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朱月娥;;文化生态中翻译的中度干扰[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郑贞;钱佳静;;《米》中停顿的翻译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敏;尤内斯库作品在中国1978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梅;;当儿童文学成为流行文化[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年04期
2 汪天云;;浅说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3 谢·米哈尔科夫 ,秀玉 ,宏亮;梦中奇遇[J];俄罗斯文艺;1985年03期
4 王敏;日本儿童文学中的童心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03期
5 奥·克林格;李声权;;高尔基和苏联儿童文学[J];世界文化;1986年02期
6 蔡康青;;儿童文学与美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7 杨晓辉;;试论日本儿童文学与“死”——从新美南吉的《小狐狸“贡儿”》谈起[J];教书育人;2006年29期
8 彭浪;;大众传媒时代的儿童文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9 阿斯特里德·林格伦;李之义;;《长袜子皮皮》[J];少年写作(小作家);2010年02期
10 宋成志;;试论儿童文学和教育科学的关系[J];学术月刊;195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敏;;《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自学考试教材建设之探讨[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2 蒋风;;东南亚华文儿童文学在蓬勃兴起[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郭萍萍;;儿童文学的杰作——《绿山墙的安妮》[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4 肖芳;;反英雄、反小说、反荒诞——《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后现代特色评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傅新娟;;解读卡夫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实诚;;论儿童文学语言[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7 宗先鸿;;《爱弥儿》的传入及对中国近现代作家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8 于海洋;;奇幻小说《坟场之书》之成长主题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9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吴海超;;论《长袜子皮皮》中的快乐原则[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国)文三石(作者为韩国儿童文学协会会长、教授);指向和平的儿童文学[N];文艺报;2003年
2 叶荣鼎;跟山中恒“周游儿童文学世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3 ;束沛德新作 检索儿童文学历程[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记者 刘秀娟;理解尼古拉 关爱童年[N];文艺报;2009年
5 本报书评人 阿甲;达尔先生的解扣大法[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张之路;拿什么感动我们的孩子[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赵霞;佩里·诺德曼:他丰富了当代童年观[N];文艺报;2010年
8 魏钢强;“弗朗兹系列”的六个“关于”[N];文艺报;2011年
9 张学勤;《哈利·波特》给儿童文学上课[N];浙江日报;2003年
10 王泉根(文代会代表);国际儿童文学澳门论剑[N];中国艺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于在照;越南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钱淑英;雅努斯的面孔:魔幻与儿童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惠媛;论弗兰纳瑞·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宗教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侯素琴;埃里希·凯斯特纳早期少年小说情结和原型透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彭懿;格林童话的产生及其版本演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彭应,
本文编号:2465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65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