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和《接骨师之女》的记忆书写比较
[Abstract]:Tony Morrison's Song of Solomon and Amy Tan's the daughter of the Elder are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thnic literature. both of them restate the past and reconstruct history with memory inspired by realistic contradictions.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social framework of memory, the two novels have different forms in memory writing, such as the genre of narrative memory, the medium of storing memory and the carrier of spreading memory. Furthermore, it reflects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literary works as a medium of memory. It is by strategically writing the memory of individu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that writers of all ethnic groups decomstruct the unified and homogeneous historical discours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express the different and diverse value orientations and cultural demands of ethnic groups.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美国当代非裔和华裔女性小说中族裔认同的比较研究”(08B07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后民权运动时期美国少数族裔女性小说中的记忆研究”(12YJC750215)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祥林;;禹羌文化·族群意识·遗产资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洪九来;;在场与追忆——《东方杂志》建构“辛亥革命”话语的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刘伟;张佩佩;;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4 薛菊花;;爱的缺失,人生的失败——论《所罗门之歌》中的派拉特·戴德[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王丽艳;寻找民族之“根”——评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梁婷;;《最蓝的眼睛》之佩科拉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8 张银霞;;《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和两性关系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9 谢亮;;从沉默到发声——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接骨师之女》的沉默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10 曾纳;;囚禁的枷锁还是放飞的自由——论托妮·莫里森《天堂》中的记忆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珂;吴斐琼;;现代虚拟港与集体记忆强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另类尝试[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张桃洲;;存在的几副面孔——从《入梅丛书》看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语言与现实[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丽秋;;“飞行”男性们身后的女性——试析《所罗门之歌》中的男女关系和女性地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6 田兴国;;水浒忠┕壅逡閇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7 黄启峰;;地景 记忆 权力——郭松h∷档奶ū笔樾囱芯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孟君;;集体记忆的多副面孔——论“文革”的电影城市空间形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陈宇;卢斌;裴凡伟;;保护连续的城市记忆条码——以天津市小白楼五号地规划设计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曹珊;段进宇;侯硕;邢晓娟;;城市记忆度评测——以北京中轴线研究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3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4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8 刘丽丽;李自成传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鸿飞;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天时;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接骨师之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晓辉;“美国公众的良心”[D];湘潭大学;2010年
3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4 孟思聪;从情感视角对《柏油孩子》中男女主人公文化身份困境的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春娇;多元融合之下的统一[D];南昌大学;2010年
6 陈烨;谭恩美小说和张艺谋电影中的东方主义[D];南昌大学;2010年
7 王丙元;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心理分析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鹏;太湖新城南泉古镇竞合模式下的再生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朱沛升;“文革”——沉重的集体记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吉方;原真性视角下的周新古镇保护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群;女性的挣扎 心灵的呐喊——《所罗门之歌》女性形象剖析[J];当代文坛;1998年05期
2 郭红;《所罗门之歌》所表现的黑人男性[J];学术交流;2004年06期
3 张海燕;展示文化冲突中的成长困惑——析《所罗门之歌》的主题意蕴[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田祥斌;《百年孤独》与《所罗门之歌》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比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唐红梅;《所罗门之歌》的歌谣分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6 张丽华;谈《所罗门之歌》中美国黑人的文化定位[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张建群;心灵的呐喊 女性的挣扎——《所罗门之歌》女性形象剖析[J];常熟高专学报;1997年03期
8 王斌;;论《所罗门之歌》中的魔幻现实主义[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7期
9 伍U,
本文编号:2473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7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