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略萨小说中的“越界”现象

发布时间:2019-05-20 09:03
【摘要】:略萨的小说总体上呈现的是一幅落后、压抑,甚至是原始、暴力的后发展社会图像。在这种社会中,充满了各种权力的交错、对峙、挤压、控制、压迫等等,形成一种复杂的权力结构。略萨小说中的权力空间大致有四种类型:监狱、原始森林、沉闷城市、暴力家庭。在这种权力空间中,总有一种反抗力量试图突破权力结构的控制与压迫,冲出权力空间的界限,显示出强烈的"越界"企图。在小说中,"越界"行为是建构个人主体性的一种尝试,传达出略萨的后殖民诉求,也表达了略萨建立现代秘鲁社会的期望。但是由于略萨个人身份地位及思想文化的限制,他的小说往往关注于社会现实的琐碎表象,而忽略了对于现象背后的深刻思想文化根源的揭露和探讨,这削弱了小说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也使得小说中的"越界"行为无法产生更大影响。
[Abstract]:On the whole, Losa's novel presents a backward, repressed, even primitive and violent post-development social image. In this kind of society, full of all kinds of power crisscross, confrontation, extrusion, control, oppression and so on, to form a complex power structure.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power space in Losa's novel: prison, primitive forest, dreary city and violent family. In this kind of power space, there is always a kind of resistance force trying to break through the control and oppression of power structure, break out of the boundary of power space, and show a strong attempt to "cross the line". In the novel, the behavior of "crossing the boundary" is an attempt to construct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conveys Losa's post-colonial demand, and also expresses Losa's expectation of establishing modern Peruvian society.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Llosa's personal identity and ideology and culture, his novels often pay attention to the trivial appearance of social reality, but ignore the exposure and discussion of the profou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roots behind the phenomenon. This weakens the criticism of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novel, and also makes the behavior of "crossing the boundary" in the novel unable to have a greater impact.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学报》;
【分类号】:I55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德明;;巴尔加斯·略萨谈文学[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4期

2 陈永国;翻译的文化政治[J];文艺研究;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莎烈;;越界的欢愉、发展的困惑:《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解析[J];英语研究;2009年03期

2 龙佳红;刘玲;;译文和原文的对应互补关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王莎烈;;越界的欢愉 发展的困惑——《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解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刘冰泉;王鑫;;从政治与文化角度看翻译研究新动向[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刘伟;;非母语写作与文化翻译[J];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2期

6 王智芝;;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7 王智芝;;从旅行理论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史[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8 刘秋;刘旭彩;;论《绿房子》中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J];芒种;2014年20期

9 陈永国;;界限与越界:小民族文学的解域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郭建辉;;论略萨创作中的理想主义[J];求索;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安江;;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寒山诗在美国的经典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白明亮;文化、政治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邵惠滨;论福克纳对略萨小说创作技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3年

2 崔承君;论略萨小说的“介入”诗学[D];暨南大学;2013年

3 李长君;论略萨小说的结构现实主义特征[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李小雪;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付婷婷;论巴尔加斯·略萨《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的叙事伦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赵馨;Análisis narratológico de la estructura de Conversación en la Catedral[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河西;;“多面”略萨的修正人生[J];南风窗;2010年22期

2 伯牛;;今年诺奖说略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秘鲁作家略萨与中国读者交流[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年06期

4 荆墨;;读略萨作品及其人生[J];科学之友(上旬);2010年11期

5 张闳;;略萨获奖与文学的政治性[J];上海采风;2010年12期

6 ;诺奖得主略萨来北京演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24期

7 何贤桂;;略萨:用抗争抵达天堂的那个街角[J];书屋;2011年01期

8 乔治·维兰纽瓦;基米纳·皮尼拉·希斯尼罗斯;张宜;;“过去写作是为了不朽,如今谁还相信永生”——略萨访谈之一[J];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01期

9 河西;;略萨的三位一体[J];书城;2011年08期

10 周明燕;;从略萨看后殖民作家与本土文化的疏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承君;论略萨小说的“介入”诗学[D];暨南大学;2013年

2 李思思;论略萨小说中的荒诞意识[D];湘潭大学;2013年

3 李云;巴尔加斯·略萨小说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杜秋丽;巴尔加斯·略萨小说中的叙事时空机制[D];山东大学;2012年

5 路娜;试论略萨小说中的暴力描写[D];江南大学;2014年

6 戴荧;论略萨小说的空间书写[D];扬州大学;2014年

7 李长君;论略萨小说的结构现实主义特征[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张春峰;反抗与追求[D];西北大学;2013年

9 王兰;巴尔加斯·略萨小说中的“游离者”研究[D];湖北大学;2014年

10 贾金凤;巴尔加斯·略萨文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81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81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1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