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书籍环流与东亚诗学——以《清脾录》为例

发布时间:2019-05-27 16:51
【摘要】:以朝鲜诗话《清脾录》为个案,可以从实证与理论两个方面,探讨文学史上"环流无倦"的变化与书籍"环流"之间的关系。《清脾录》的特殊意义,体现在其关注本国诗之外,还关注当时中国、日本、安南等国的诗,具有"东亚视野"与"并世意识"。其抄本、刻本在朝鲜、中国、日本之间的流传,以及在文士间发生的阅读、删改、传播等事象,具体而微地体现了三国文士眼中的他国文化,从中可见三国文化势力的此消彼长。从《清脾录》的阅读反响可知,"阅读"甚或"误读"与东亚诸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彼此的文化体认有关,而"东亚视野"在文学领域的呈现与发生影响,正通过书籍的"环流"得以体现。伴随东亚书籍"环流"现象产生的,是东亚诗学不同于18世纪以前的超越国界的弘阔意识。
[Abstract]:Taking the Korean poem Qingpi recor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circulation tiredness" and the book "circulatio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from two aspects of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aspects.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Qingpi Lu. In addition to its concern for domestic poetry, i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poems of China, Japan, Annan and other countries at that time, which have "East Asian vis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merging the world". The spread of its transcripts and engraved books among North Korea, China and Japan, as well as the reading, deletion and dissemination among scribes, specifically reflects the cultures of other countries in the eyes of the literati of the three Kingdoms. We can see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the cultural forces of the three countries. From the reading response of Qingpi Records, it can be seen that "reading" or even "misreading" is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mutual cultural recognition among East Asian countries, while the presentation and influence of "East Asian Vision"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It is being reflected through the circulation of books. Accompanied by the phenomenon of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n books, East Asian poetics is different from the broad consciousness of transcending national boundaries before the 18th century.
【分类号】:I1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魏根深;张升;戴晓燕;;1900年以前中国和西方的图书产量与图书馆魏根深[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04期

2 赵益;;从文献史、书籍史到文献文化史[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张伯伟;;汉文学史上的1764年[J];文学遗产;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杜丽萍;;秦七黄九谪居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3 张晓宁;;稼轩词题序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薛泉;娱宾遣兴的词体观念与宋人词选的兴盛[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王开春;南宋的雅词理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刘贵华;宋词词派批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胡传志;;稼轩词的北归及其走向——兼论元好问在其中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倪梁敏;;金圣叹《水浒传》评点中的意象批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9 杨琪;周晓琳;;空灵寂美出白石——与周邦彦词比较中看姜夔词第三种境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10 李冰;;《赋谱》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强;;海外中国出版史研究概述[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2 曹顺祥;;在语文教材中建构以「经典作家」为主体的文学单元及「以意逆志」批评话语的建立[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彭国忠;;唐五代北宋绘画与词[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王述尧;;《后村长短句》中刘克庄的后期词研究[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李静;;东坡词,,以壮美之笔写士大夫之思[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房日晰;房向莉;;苏轼辛弃疾婉约词之异同[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刘庆云;;宋代闽北词坛鸟瞰[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庆云;;宋代闽南词坛一瞥[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陈忠义;何新所;;泉州之元明清文学研究[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黄胜江;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符继成;走向南宋:“贺周”词与北宋后期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西亚;金代图书出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张屏;两宋词雅化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少华;晚清民初诗歌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海华;稼轩词沉郁顿挫风格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贝维静;滇桂民族手工造纸技术多样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桂珊;况周颐词作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建瑞;清真范式与梦窗范式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张晓利;南宋词社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微霞;叶嘉莹词学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贺艳敏;论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小五;清代词人陶j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升;明初宫廷藏书数质疑[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02期

2 孙卫国;西方书籍史研究漫谈[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03期

3 夏李南,张明辉;欧美学术界兴起书籍史研究热潮的背景、方向及最新进展[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7年02期

4 彭俊玲;国外对印刷文字与书籍史的研究新动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年05期

5 梅尔清;刘宗灵;鞠北平;;印刷的世界:书籍、出版文化和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J];史林;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东日;探析李德懋“知人论世”的诗评观[J];东疆学刊;2004年01期

2 徐东日;论李德懋对诗歌结构美的创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徐东日;李德懋诗作:民族自省意识[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徐东日;品藻:李德懋诗评品格的体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徐东日;论朝鲜文学家李德懋的以诗辅谊意识[J];东疆学刊;2002年04期

6 徐东日;论李德懋对诗歌复合意象美的创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丛光;朝鲜诗人李德懋诗学观:情感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8 徐东日;天真:李德懋的诗歌本质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9 徐东日;;李德懋诗学观与王士祯诗学观之比较[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4期

10 金柄珉;朝鲜北学派文学与清代诗人王士y嶽J];文学评论;200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徐毅 南通大学文学院;中韩文学交流印记:《金氏联芳集》小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东日;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2 张丽娜;《热河日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朴雪梅;柳得恭文学的文化批判[D];延边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绍山;李氏朝鲜后期四家诗人与屈原的关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孙艳玲;18-19世纪朴齐家与清朝文人的交流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庞礴;朝鲜汉诗渊源及清诗对朝鲜诗人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2年

4 赵靖;“燕岩体”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86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86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2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