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罗慕拉》中的“边界”意识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应用英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大康;周启来;;越界的冲动——论巴赫金的边界思想[J];浙江学刊;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朝友;;斯坦纳译学的海德格尔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钱雯;中西小说时空观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刘子木;;敞开“百宝箱”中的真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龙松亮;王丽娴;张燕;;文化景观遗产视野下的木拱桥遗产保护动向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6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郭松;;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互文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陈莹莹;;《沐浴在阳光中》:对话与狂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夏薇;;浅析重庆方言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10 苏宁;;多维叙事视角与人生反思——从叙事视角谈王蒙的《杂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文丽;;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话语的形成——对《邓小平文选》第2卷的重新解读[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4 郭华;;从“就近入学”到“初中建设工程”——关于北京市初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5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唐友东;;责任与愉悦——从《蝴蝶君》看东西方“性伦理”观差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袁晓阳;庄子的境界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何淼;他(她)与他(她)的舞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爱丽;论汪曾祺小说的诗性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叶珍;高中政治课教学情境有效创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晓都;巴赫金与文学研究方法论[J];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志军;“普洛透斯式的”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1期
2 梅兰;试析巴赫金对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的两种评价──兼评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局限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3期
3 张勤;论巴赫金对话主义的话语特征[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4 宋德发,张铁夫;巴赫金的列夫·托尔斯泰[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5 兹维坦·托多罗夫;史忠义;;对话与独白:巴赫金与雅各布森[J];俄罗斯文艺;2008年01期
6 钱中文;复调小说:主人公与作者——巴赫金的叙述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1期
7 宋大图;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者立场[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1期
8 夏忠宪;拉伯雷与民间笑文化、狂欢化——巴赫金论拉伯雷[J];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01期
9 赵志军;从“我──他”到“我──你”──巴赫金的作者和主人公理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王钦峰;巴赫金与比较文学的方法[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芬;;从《织工马南》看乔治·艾略特的辩证主义宗教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查晓燕;;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周游”模式刍议[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黄如敏;;解读《丹尼尔·德隆达》的实验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查晓燕;;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漫游”模式[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刘晓文;;西方女性文学的道德情境及其文化体认[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志红;;《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人物塑造的文内互文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薛海宁;;《白雪公主》——狂欢的世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汤瑶;;狂欢化视角下的《拉格泰姆时代》解读——对历史的颠覆与重构[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2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骆陀;上帝与被放逐的作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苏文 学者;经由第三只眼看俄罗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7 李庆西;“翻了个儿的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莫言;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大江不懈地创作?[N];文艺报;2006年
9 钱林森;责任和乐趣:我的漂泊与探索的旅程[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龙敏君;对话与交往[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3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6 朱桃香;叙事理论视野中的迷宫文本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黄芝;越界的缪斯[D];苏州大学;2008年
8 罗贻荣;戴维·洛奇对话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董丽娟;狂欢化视域中的威廉·福克纳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10 胡琳;欧洲近代长篇小说成型过程中的史诗距离与文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峰;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D];河北大学;2004年
2 王瑾;巴赫金文体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3 孙明;狂欢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小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以及相关文本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孙远用;《看不见的人》中的狂欢双重性[D];中南大学;2009年
6 徐晓涵;对话理论与戴维·洛奇小说中的对话艺术[D];山东大学;2007年
7 田右英;巴赫金的小说时空体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历晓云;巴赫金复调理论诗学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梁艳;巴赫金小说哲学的双重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郝俊吉;艺术与责任[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1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3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