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灿烂千阳》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19-10-22 11:39
【摘要】: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是美国当代文坛的新秀。他凭借自己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一举成名,该作品曾占据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80周之久。胡赛尼的第二部小说《灿烂千阳》于2007年面世后,也受到评论界的极高赞誉。这部小说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讲述了两位生于不同年代的阿富汗女性共同经受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等一系列悲剧事件的动人故事。胡赛尼用他的两部作品,向世人开启了一扇重新认识阿富汗的“文学之窗”。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方法,主张文学文本研究与其他各种形式的同时代文本研究并重。新历史主义批评致力于研究文学文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后对文本的解读和阐释,也注意考察该文本对其语境的意义与影响。该论文在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框架之内,借助其学者提出的“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颠覆与抑制”等主要概念对《灿烂千阳》倍受争议的主题和叙事策略进行探讨。 该论文除引言与结论部分外,分为三章。 引言部分概略介绍卡勒德·胡赛尼以及他的两部小说,回顾对《灿烂千阳》的研究,简单介绍新历史主义,并点明该论文的意义。 第一章讨论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分析了影响小说创作的特定的文化、社会、历史因素,并考察了不同读者根据此小说建构出的不同解读。在文本的历史性分析中,第一节讨论作家的双重身份。作为一位深受阿富汗与美国双重文化影响的作家,胡赛尼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两种文化的印迹。第二节主要探讨阿富汗的女性问题。阿富汗女性一直是歧视与暴力的受害者,也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消声”的边缘人物。阿富汗女性的悲惨处境是激发胡赛尼创作这部小说的重要原因。这部小说为其众多读者展示了阿富汗不为人知的一面,而这些国籍不同、背景不同的读者也根据胡赛尼和《灿烂千阳》构建出不同的历史解读。 第二章运用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解读《灿烂千阳》的主题。该小说通过颠覆阿富汗主流文化价值中的荣誉、家庭、婚姻观念及宗教思想,谱写了边缘人物的小写历史,发出了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抑制的阿富汗女性的声音。然而主流意识形态也塑造并限制了作者胡赛尼,因而他的作品必然包含着被主流意识形态抑制的因素。 第三章主要探讨《灿烂千阳》的叙事策略。各种文学创作手法的运用,如“空隙”,波斯语的插入,以及文化符号等,既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历史色彩,印证了胡赛尼的双重文化身份,服务了小说的主题,又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是该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最后是结论部分。从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研究胡赛尼和他的《灿烂千阳》,读者能够更进一步了解小说中所折射出的文化、社会、历史因素的互动,理解小说对阿富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颠覆主题。《灿烂千阳》重现并重构了阿富汗女性的苦难史,它既是一曲阿富汗女性的赞歌,同时也唤起读者对阿富汗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园园;;《五号屠场》与历史共舞[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9期

2 陈茂华;;安克斯密特的历史主义更新论[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3 王茹花;张宝林;;新历史主义批评视野中的美国战争小说[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4 李明明;;历史与文本的巧妙结合——对多可托罗《进军》的新历史主义分析[J];名作欣赏;2011年23期

5 魏笑玲;陈惠良;;迷失的伦理与价值——《世界之都》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刘松;;南方世家的荣耀与危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7 鲁素琴;;元帅市长的风采——《陈毅市长》评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8 肖锦龙;;格林布拉特与新历史主义莎剧批评[J];文艺研究;2011年07期

9 杨旭;;网络互文性与新历史主义[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10 刘松;;知识分子的自我塑造与反抗——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顾婧;;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重新思考《反美阴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马相武;;历史写作中的“新历史”与“后现代”[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4 王政;;由葛林伯雷论及中国古代“文化诗学”[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5 杨颖;;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一点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汤亚汀;;文化研究语境下的音乐人类学:兼论音乐人类学与音乐学的范式差异[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7 卢翎;;走进历史的深处——论杨显惠“夹边沟”系列小说[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8 陆贵山;;文学研究的综合与创新[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冯雷;;“佳期已过”的记录与慨叹——论王夫刚的诗[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朱安玉;;论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潮流[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东方;也说“新历史主义”[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贺绍俊 评论家;小说本无凡圣之分 好看就行[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3 黄昱宁;站在布克奖评委的对岸[N];东方早报;2010年

4 孙先科;当代文学历史话语的叙事策略与历史观[N];文艺报;2006年

5 傅书华;“文本的历史”与“历史的文本”[N];山西日报;2005年

6 杨根红;充溢着淳厚温情的乡土叙事[N];山西日报;2009年

7 作家 古耜;历史往往这样悖论演进[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王侃 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年代、历史和我们的记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采访人 任志茜邋(商报记者 )受访人 史杰鹏(文学博士) 方麟 邃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史杰鹏:用小人物来了解真历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黄晓武;“帝国”是这样形成的[N];社会科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仰智;应然存在的已然追问[D];河南大学;2004年

2 黄健;穿越传统的历史想象[D];浙江大学;2008年

3 刘永春;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D];山东大学;2005年

4 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陈世丹;库尔特·冯内古特对现实世界与小说世界的解构与重构及其新历史主义倾向[D];厦门大学;2002年

6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谷红丽;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批评视角下诺曼·梅勒的作品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8 盖建平;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历史经验的重勘与当代意义的呈现[D];复旦大学;2010年

9 王春云;小说历史意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蒋青林;历史话语世界的精魂[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梓云;新历史主义—从中心到边缘的文化叙述与中国文学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丁慧;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大街》[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闵洁;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觉醒》的历史必然性[D];河北大学;2010年

4 陈澄;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庚敏;心灵的布鲁斯[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童业富;历史的另类书写[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詹秀伟;对托马斯·品钦《葡萄园》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兰州大学;2010年

8 王艳;个人记忆中的历史[D];苏州大学;2005年

9 刘凤;别样多元的历史[D];郑州大学;2006年

10 李慧;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51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51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f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