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等看文化差异的成因及其在语言上的体现

发布时间:2019-11-04 12:27
【摘要】:中西方文化虽然存在着巨大差异,但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成因以及在语言上的体现,可以使我们对于语言差异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盛培林;;双语词典编纂与跨文化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世雄;;爱米丽的多重角色解读——评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2 苗群鹰;黑屋中的玫瑰——试析爱米丽的悲剧成因和主题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李红梅;《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写作手法浅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陈晴;倒下的南方贵族纪念碑——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陈华;福克纳的爱米丽[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黄雪娥;爱米丽的“人际关系”及其悲剧命运——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探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J];外语教学;2003年05期

7 王敏;女性悲剧及其价值建构——对《金锁记》和《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女性解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美琴;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对“南方情结”的继承和超越[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齐天蛮;《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D];吉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丹;;从文化角度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J];民营科技;2010年12期

2 胡锐;;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1期

3 邹建军;朱颂;;从文化误读到文化冲突——《沉没之鱼》中的三个意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叶家春;;无声胜有声——论《印度之行》中印度和英国的文化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0年07期

5 马友;;从《喜福会》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6期

6 徐坤;;从诗歌意象角度分析中俄的文化差异[J];华章;2011年26期

7 尹晓予;;神话传说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8 何华;;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11期

9 陈艳丽;;中西文化差异下解读“父子情”[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12期

10 赵玲洁;赵彦荣;;人生百态看戏剧———中西戏剧对比研究[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吴芳;;后殖民时代英国移民的身份策略——评哈尼夫·库雷西的《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冯苗苗;;从民间童话看中西价值观的差异[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曲薇蔚;;“两类人”看强交际环境文化与弱交际环境文化之间的冲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饶們子;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需要关注的新视点[N];文艺报;2006年

2 傅小平;《白色城堡》奠定帕慕克风格[N];文学报;2006年

3 徐上峰;两个致命缺陷[N];工人日报;2009年

4 张俏静;留得素心叹世界[N];文艺报;2004年

5 王玉珍邋李荞;旅日中国作家杨逸获日本芥川奖[N];文学报;2008年

6 黄礼孩;达维什:诗歌塑造民族文化身份[N];文学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彤;从叙事及文化差异解析《女勇士》和《喜福会》[D];黑龙江大学;2005年

2 耿焱;阶级、性别和文化[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敏洁;走近华裔女性[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王淑林;论亨利·詹姆斯国际小说中的“美国女孩”[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樊爱萍;彷徨于中西文化之间[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6 戴丽丽;论谢耀《他们自己的语言》中人物性取向的意义[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7 康莉;基于文学人类学理论阐述《印度之行》的跨文化主题及启示[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2年

8 文一茗;经由他者探索自我[D];四川大学;2007年

9 张析颖;从文化的迷失到觉醒:《最蓝的眼睛》的多重种族问题的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敬伟;文化冲突与文化共存[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55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55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a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