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的解构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20-02-26 20:55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美国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托尼.莫里森就是整个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的最高代表,她于1988年荣获普利策奖,1993年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从而使她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作家。她非常擅长于描述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反思美国黑人民族文化发展道路及揭示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侵蚀挤压下黑人精神世界的畸变与扭曲。她的黑人及女性的双重身份使她能够更深入到黑人女性的内心深处,从而深刻而细腻地展现出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的痛苦、挣扎及扭曲的心理状态。她的杰出成就使一个新的文学种类,即黑人女性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 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被视为美国文学历史上的一座纪念碑,震撼了整个美国文学界。它揭示了奴隶制对妇女和一个种族所犯下的滔滔罪恶,披露了奴隶制在精神及肉体上对黑人自我的摧残。大部分的评论家都是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及结构主义等角度来分析莫里森独特的黑人叙述语言、音乐般的叙述节奏或各种主题等等,但很少有人从解构主义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解构主义认为每一文本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因为由于文本含义的不断延异及播撒,文本的语言意义具有不确定性。笔者认为莫里森独特的写作技巧对她传达主题并引起震撼效果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她的写作技巧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写作技巧,并且其中的语言意义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这些都与解构主义思想非常地一致。通过其独特的叙述技巧,莫里森成功地揭示了奴隶制的暴力、残忍与堕落以及黑人奴隶们所遭受的肉体上的痛苦、心理上的苦涩及精神上的屈辱。 解构主义奉行无等级秩序和非中心原则,它质疑了客观结构或内容的存在,并且试图在文本中寻找无序性从而推翻其表层意义及任何最终的诠释,这些特点在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本文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分别从文本形式、语言意义以及角色形象三方面来对《宠儿》进行解构主义解读。 第一方面介绍了莫里森运用消解中心的策略来解构文本形式。传统的西方思维方式以二元对立论为基础,即解构主义所批判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解构主义通过对二元对立前后两项属性的对换来颠覆其等级差别。莫里森在《宠儿》这部作品中的小说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形式,揭示其反情节、反传统,并且着重分析了《宠儿》中用于体现反情节性的写作手法,如时间移位,碎片性,互文性,意识流以及混乱的叙述视角等,以此进一步揭示莫里森对传统小说形式的消解。 第二方面以文本意义为中心,从语言策略上探讨莫里森解构了语言的功能。所有的意义与其他意义既有关联性又具有明显区别性,不存在稳定和绝对的意义。意义具多样性,不断变化,且离不开上下文。在《宠儿》中,莫里森使语言变得不值得信赖,如身份的不确定性,角色的模糊性及结局的开放性因而挑战了传统意义的等级秩序,最终强调文本的不确定性。 第三方面从解构主义视角来对宠儿的角色形象进行解构主义解读。传统意义上大部分读者一直认为宠儿的形象是个报复者,笔者将运用解构主义来解读出实际上宠儿是个营救者,她的出现使赛斯,保罗及丹芙渐渐地面对现实,从而重新开始生活。 综上所述,《宠儿》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其完美独特的叙述技巧,更在于其意蕴深远的社会意义,表现了其对传统主题意义的批判及其对传统历史的质疑。莫里森通过重新确立美国黑人在美国历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成功地重新建立了美国黑奴史。这也充分反映了莫里森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小说技巧上的不断创新精神,从而使小说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完美结合。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本文编号:2583095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邢利娜;破碎的时间 破碎的心灵——托妮·莫里森《宠儿》的时间技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胡作友;;黑暗中的游戏——托妮·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胡笑瑛;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叙述话语[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王晓兰,钟鸣;《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2583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8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