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喜福会》中英语码转换现象的语用顺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7 22:10
【摘要】: 本文采用于国栋的语码转换顺应性模式作为理论框架,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的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系统的语用诠释。本研究旨在更好地证明小说中人物进行中英文语码转换是对语言本身、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于国栋的语码转换顺应性模式,该模式是基于JefVerschuren“语用顺应论”上所产生的。Jef Verschuren的“语用顺应论”认为顺应论就是人类在语言使用中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语码转换是选择的结果。于国栋的语码转换顺应性模式,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进行语言顺应的具体表现,并将语码转换分为对语言本身的顺应、对社会规约的顺应和对心理动机的顺应这三种类型。 本文用顺应性模式来解释《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中心论述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语码转换的研究进行回顾。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受到了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出现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法、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研究路向。其中语用学研究路向综合考察了语码转换的语言学、社会和认知等要素,而这些却是其他研究路向所不能解释的,所以语用学研究路向被视为是最全面和具有最强解释里的一种路向。 第二部分是对《喜福会》中的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引用了大量例子说明作者在写作中安排小说中人物进行语码转换是对语言本身、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本文从语码转换这个角度来解读小说《喜福会》,通过大量的具体例子分析,读者可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及人物的内心思想。从语码转换这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文本,有助于读者加深对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074
本文编号:2587772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07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郑伟;中国网络聊天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方丽;《喜福会》中代际融合的顺应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3 张怡曼;从社会心理语言学视角解析《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与民族身份建构[D];河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87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87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