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孙行者》对美国华裔身份的重新构建

发布时间:2020-03-21 09:15
【摘要】: 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讲述一位60年代美国华裔青年阿新对自己身份的寻求和定位。作为一名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文学专业毕业的第五代华裔美国人,阿新认为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和当时的社会思潮。然而主流社会并不认同阿新是美国社会的一员。华裔社区也因为种族歧视而被置于边缘化的境地。文章运用后现代学者对身份的定义来说明身份的形成是个变化的过程。将身份认同与社会学中的“谈判”相结合,来表现在身份构成中自我认识与社会认同的相互关系。在小说中,作家运用互文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共同构成华裔美国人身份。 除去引言和结论部分,文章由三章构成。引言部分首先介绍《孙行者》一书的作者汤亭亭,并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主体框架。 第一章介绍对《孙行者》的主人公进行分析时所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身份认同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自我认识和社会认同共同作用、新身份不断取代旧身份的结果,而谈判则用于表现这种相互关系。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通过谈判来打破主流社会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刻板形象。互文性指的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相互指涉的关系。作者通过互文的写作手法来表现自我认识与社会认同之间的谈判关系,并体现华裔身份的新意义。 第二章将讲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黑人民族意识觉醒,,开展民权运动,要求废除种族隔离。出于对国际形象和争取国内选票的目的,美国政府对民权运动采取支持的态度,通过一系列的民权法案确保黑人的公民权益。二战后的新一代美国人也不满于国内现状,投身于要求民主、平等的社会运动中。从美国国内的政治、社会环境来看,小说主人公进行身份谈判的时机是成熟的。 第三章分析了小说主人公阿新对身份的探讨。新的族裔身份应体现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和谐并存。两者间是平等的关系。要达到这种平等的关系,首先需要破除主流社会对华裔的刻板印象,其次需要克服华裔由于内化了这种刻板印象而对自身所持有的不正确的认识。作者通过借用《西游记》、《三国演义》以及惠特曼的诗歌表现中美文化在构成华裔身份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两者之间是一种平等共存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在结语部分得出结论:身份认同是个不断变更而非一成不变的过程。华裔身份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具有新的内涵。这一新身份的构建需要首先打破旧身份,重新认识自我,从而获得新身份。华裔一方面是美国人,同时也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本土的美国文化和传承的中国文化将并存构成华裔的新身份。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712.07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娟;失语者的反抗—汤亭亭成长小说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7年

2 李雅哲;性别操演理论视域下的身份认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93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93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5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