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微型世界——福克纳中短篇小说浅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湘云;上帝的记号:福克纳“白痴”形象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余小倩;朱振武;;《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杨亦军;略论美国文学中自然观的转化和发展[J];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01期
5 武月明;历史的伤痕:昆丁形象的文化读解[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2期
6 李萌羽;生态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J];东岳论丛;2003年04期
7 仝志敏,杨大亮;试析福克纳意识流小说的叙事风格[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张慧仁;自然:美德的源泉——福克纳超时代的自然观诠释[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余民顺;不可割裂的时间与不可背叛的传统——试析《喧哗与骚动》中人物的时间意识[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钱中丽;《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妙用[J];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6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8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瑛;探索一个新世界——意识流手法在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3 杨学渊;20世纪澳门华文文学社团与文学发展[D];暨南大学;2001年
4 崔丹;战争文学《五号屠场》叙事的结构模式和时空机制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纪琳;福克纳研究在中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管建明;[D];安徽大学;2001年
7 宋彦;威拉·凯瑟的女权主义思想倾向在《啊!拓荒者》中的体现[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萍;走近福克纳[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冯燕;《去吧,摩西》中的男女合作与男性统治[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史敏;《马丁伊登》,,《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悲剧》中的美国梦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巍;;从深沉高贵到哗众取宠——谈《漫长的炎夏》对《村子》的改编[J];剧影月报;2011年04期
2 小林;;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德博拉折桂[J];译林;2011年04期
3 李曼;;福克纳的神话——《我弥留之际》的互文性策略[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4 潘洁;;《我弥留之际》的叙事话语解读[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4期
5 伍晓慧;;《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对世界的隐喻与反思[J];名作欣赏;2011年24期
6 钟京伟;郭继德;;福克纳小说中南方女性神话的破灭[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7 尹诚浩;;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中乔·克里斯玛的(去)种族化(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8 黄薇;;芬芳的玫瑰悲伤的恋歌——《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9 张曦;;论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诗化结构[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李常磊;王秀梅;;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消费主义文化透视[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佟栋(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直面福克纳的魅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2 何朝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及其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邱华栋;挤出南方土地的脓[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王胡;菲利普·罗斯三赢笔会/福克纳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尚东;美作家罗斯三连冠福克纳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书评人 徐则臣;福克纳的遗产[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李霆鸣;穿裙子的福克纳[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胡;厄普代克旧作获福克纳奖[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陶洁;作家的名字与经济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陈慧莲;观察乌鸦的又一种方式[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3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谌晓明;符指、播散与颠覆: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之解构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葛纪红;福克纳小说的叙事话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莹;来自南方腹地的悠远根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兆撰;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青岛大学;2010年
3 李里;历史文化冲突下的生存之路—福克纳的印第安故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健X;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5 袁秀萍;论福克纳作品主题和风格的普适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曹梦月;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下的《村子》[D];安徽大学;2010年
7 唐艳玲;技巧后的爱恨忧思——从《喧哗与骚动》叙事技巧看福克纳的南方情结[D];吉林大学;2004年
8 张慧;从《八月之光》看福克纳的女性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蜀云;开放和多元的世界——论福克纳的意识流艺术[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夏澄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38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38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