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的规训权力探析
发布时间:2020-04-27 17:56
【摘要】:N·H·科林宝姆,美国作家,毕业于西北大学,曾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其代表作《死亡诗社》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成长小说,全球已出版83种不同语言的版本。该小说讲述了1959年发生在威尔顿预备学院师生之间的故事,该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受到当地人们的尊敬,而这一切因一个思想新锐的教师——基丁的到来掀起了波澜。他以其崭新的教学方法向僵化的教育模式发起挑战,歌颂了文学的大美,倡导了一种“人,诗意的栖居”的生活方式。 自出版以来,这部小说被无数人口口相传,国内外学者及文学评论家已从多个角度评析《死亡诗社》,然而多数研究是从后现代主义、需求层次理论、教育心理分析与电影比较等方面进行。毫无疑问,科林宝姆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名各有特点的学生巧妙生动的描写,,将规训权力在教育中的影响生动地体现出来,因此,深入研究学校教育中的规训权力具有重要意义,而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福柯关于现代规训权力的理论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支持。 本文即是藉福柯的规训权力这一理论试析小说《死亡诗社》中传统的教育模式,探讨学校教育中的规训手段、学校中被规训者的抵抗以及可能的改善教育之路。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由引言、四章正文及结论组成。 引言简单地介绍科林宝姆的生平及其著名的作品《死亡诗社》,以及国内外对小说和同名电影的研究和评论,进而点明本文的研究意义:以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的权力观为视角,探析了权力以各种形式弥撒于学校教育之中的现状,以福柯的“局部斗争”和“生存美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试析改善教育道路的方法。 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概述米歇尔·福柯的生平,并介绍其主要作品和思想。之后,首先详述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及其实施规训与惩罚的三种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机制。然后阐明了福柯的研究不止于简单的被压迫对象和规训对象之间的转变,而是更着重于研究和权力存在着“永恒的斗争”关系的反抗。最后,概括了福柯的“局部斗争”和“生存美学”,为改善教育提供了可能之路。 第二章阐述了权力的技术是如何在规训机构中实施进行的。福柯把规训的手段归纳为三种: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机制,他认为通过这三种手段可以对受迫对象进行很好的控制和支配。在《死亡诗社》中,对学生的层级监视主要来自传统教育机构权力、老师的知识权力和家长的话语权力。对学生规范化裁决的实施来自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在时间和语言上的管制。对老师和学生的检查主要来自评估和测试。通过分析三种规训技术,权力的实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章分析了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和四个特色鲜明的学生对学校的规训权力做出的不同抵抗和回应。福柯认为有权力就有抵抗,抵抗是福柯规训权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死亡诗社》中,对规训权力的抵抗主要来自:打破常规引导学生的基丁;在各方面都优秀并追求演员梦想的尼尔;承担巨大压力,并渴望得到关爱的陶德;玩世不恭,内心却追求公正的查理;及深陷爱河,并决定勇敢追求爱情的诺克斯。他们的反抗行为是对规训权力的挑战,同时也是规训权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最后一章阐述了学校中的规训权力对基丁老师和学生们的惩罚,以及为避免错误的惩罚和更好地改善学校中的教育环境,以福柯提出的“局部斗争”和“生存美学”为理论基础试析解决之路。福柯认为通过接纳“局部斗争”使得斗争双方得以共存,人类社会根本不存在完全没有权力的状况,解放就是权力与反抗之间的协调;“生存美学”这种伦理的主要目的即是美学目的,只有合乎美的选择,才能从权力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学生怎么成为“人”。在《死亡诗社》中,通过基丁老师的引导,四位学生都领悟到了生命之美,这样的结局针对性地论证了两个可能的改善教育道路之方法。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讨论,本文在结论指出,学校如同监狱,是一个规训的机构,学校中的所有个体都被规训的权力操纵着。倘若有不遵守某项规章和制度现象的存在,它必定会被规训制度纠正或遭受惩罚,同时通过对个体的规训与惩罚,学校管理得以规范化。然而,强大的规训权力注定要在它实施的地方引起挑战和反抗。正如《死亡诗社》最后一幕,学生们起立为他们的船长——基丁老师送行,自由的曙光在这一刻被点亮。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本文编号:2642496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洪芹;;解读《死亡诗社》主要人物思想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观点[J];电影文学;2008年14期
2 郑卓;张烨;郭坤荣;;冲破传统,点燃激情——从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谈教育[J];电影文学;2009年05期
3 宋书渊;刘晓冰;张艳莲;;《死亡诗社》中体现的美国浪漫主义[J];电影文学;2010年07期
4 张海瑛;董艳萍;;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反抗精神[J];电影文学;2011年01期
5 符丹;谢枝龙;;从《死亡诗社》谈人生和教育[J];电影文学;2011年02期
6 张西宁;;从《死亡诗社》的悲剧反观教育的深层本质[J];电影文学;2013年06期
7 牛霄;;情感教学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以电影“Dead Poets Society”为导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3期
8 邱小梅;;浅析《死亡诗社》中的象征主义[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10期
9 王健祥;;教师的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死亡诗社》观后感[J];凯里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卢庆生;谢枝龙;;《死亡诗社》中的浪漫与现实[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本文编号:2642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42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