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希斯克利夫!”—《呼啸山庄》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玲玲,应碧金;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J];嘉兴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2 黄治康;《呼啸山庄》的女性意识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廖洪中;《呼啸山庄》的粗犷美[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4 张中锋;《简·爱》和《呼啸山庄》创作上的“近似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许端;再现本体的图画——再读《呼啸山庄》[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鲁娅辉;《边城》与《呼啸山庄》的情话对白比较[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张霞;;由弱势者变为野蛮人的思考——从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探讨对当今社会的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袁翠珍;从《呼啸山庄》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宗教观[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4期
9 郭丽娟;《简·爱》和《呼啸山庄》情感模式之浅析[J];大连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10 俞森林;论《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峰;;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A];山西省政治学会纪念建党85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竹琳;;论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华正新;;结构力量与身份认同:农民工中的青年技工[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6 鲍迎迎;;论《灶神娘娘》中的母女关系与身份认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婷婷;;盛宴的背后——在青春文学中寻找和重构青少年身份认同[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吴新慧;;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状态分析——以杭州市为例[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董世荣;;会话合作原则在人物性格分析中的应用——以电影脚本《呼啸山庄》人物对话分析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冰;;《包法利夫人》精神批评浅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学博士 刘伟;身份认同:我们共同焦虑之源[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彭兴庭;身份认同关键在社会转型[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3 复旦大学历史系 赵嗣胤;解读1500年的都市繁华[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邢军;行业协会的身份认同与法律规范[N];中国社会报;2004年
5 记者 杨彦华;华侨文学奖:身份认同与文化还乡[N];中山日报;2009年
6 萧坊;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城市开放[N];福建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昭;华童寻根:走出身份认同困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陶东风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的最大危机是什么[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韩玉玲;身份认同是农民工平等就业的前提[N];湘声报;2006年
10 吴挺;请君入“圈”[N];计算机世界;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茂森;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寻阳;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邓楠;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D];浙江大学;2004年
5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韩力扬;《呼啸山庄》主题实现的元功能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张常勇;商周青铜艺术身份认同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清雁;教师是谁[D];西南大学;2009年
9 王莹;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10 李益;马丁·瓦尔泽小说《迸涌的流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维维;“我就是希斯克利夫!”—《呼啸山庄》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黄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泽英;第二代成年美籍华裔身份认同的特点[D];外交学院;2008年
4 钟慧;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官淑华;理解教师成长中的身份认同:对两位高中英语教师职业生涯的案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鑫;草根型民间慈善组织身份认同的社会政策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苓;消费者符号价值感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陈灿;春节联欢晚会:“在家感”的营造[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静;李碧华情欲小说中的性别政治[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正荣;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42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42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