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世界

发布时间:2020-04-28 22:40
【摘要】: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一九五四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美国文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简约有力的散文语言和深沉含蓄的艺术风格赋予他的作品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他是美国文学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命家。他的创作风格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作家。 海明威不仅开创了典型的海明威式的文风,也创造了海明威式的英雄。海明威的作品着重描写了人们如何面对残酷无情的世界。面对逆境的坚忍,重压之下依旧保持的优雅风度是他一贯的主题。因此,海明威经常被评论家们定义为一名描写男性气概的作家。很多评论家甚至宣称:海明威不会塑造女人;在海明威的小说中,女人是被排斥在外的;他笔下的只有两种女性角色——操纵男人的坏女人和只为男人的欲望而存在、失去自我的女人。这些抨击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海明威的声誉,但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他作品的再度审视。其结果是人们发现海明威并没有忽视女性。相反,在他的作品中,海明威刻画出了性格多样、复杂的女性角色。 本文拟在更广泛的文化、历史以及个人经历的背景下,阐述海明威女人观的形成及其对女性角色塑造的影响,同时就海明威的三部长篇小说《太阳依旧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对海明威作品中女性人物进行分析,让读者了解海明威笔下真实的女性世界。本篇论文共分六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了海明威的生平、文学思想、创作道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海明威在美国文坛上的杰出地位和他对美国文学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或者进一步说,海明威作为一名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却一直是评论界论争的焦点。作者认为,海明威虽推崇“硬汉”,但并不“厌女”,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个男性作家强烈的女性意识,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第一章从总体上阐述海明威笔下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详尽探讨了社会变革、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对海明威女性形象创作的影响。 第三章详细分析了《太阳依旧升起》中的女主人公布瑞特这个“新女性”形象。 第四章探讨的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玛格丽特——“新女性”形象的畸变者。 第五章主要讨论《永别了,武器》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和《丧钟为准而鸣》中的女主人公玛丽亚——“新女性”女性形象的典范。 结论部分指出:作为一名具有伟大创造力和独特风格的作家,海明威不仅擅长描写那些用智慧和勇气面对生活和死亡的“硬汉”,同时他也充分理解不同类型的女性。海明威留给人们的是他对人类社会的深沉思考,他以无畏的精神大胆揭示人类社会、人的内心世界、男人和女人之间感情的真实风貌。他在文学生涯中对完美两性关系的探索向我们展示了在过去和未来世界里人类对美好感情的憧憬和追求,促使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思考如何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思想、道德观念和世界观不断转变的复杂社会环境里建立并珍惜一份以相互信任和关爱为基础的美好情感。海明威有强烈的男性主体意识,但他并不缺少女性意识,这也许正是海明威的伟大和深刻之处。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培德;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点[J];文史哲;1980年02期

2 平颖;海明威小说的叙述[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05期

3 李迎丰;重复的艺术:海明威小说文本的一种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克冰;海明威小说艺术点滴谈[J];语文学刊;1987年03期

5 戴桂玉;戴桂玉;;海明威小说中的妇女及其社会性别角色[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0年00期

6 黄娟娟;;海明威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7 钟进平;略谈海明威小说中的“勇气”[J];北方论丛;1999年03期

8 夏春红;;《老人与海》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兼论海明威写作的“冰山”原则[J];理论学习;2006年07期

9 王立昌;;《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哈利之死及其意义[J];文学教育(上);2008年05期

10 洪爱云;王新伟;;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与悲剧意义[J];飞天;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雅歌;;红尘中的诗性守望——论《谁带我回家》中的女性形象和诗情品格[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德福;;普列姆昌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汪介之;吴晓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李兢兢;;论林黛玉形象的文化意蕴[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韩星;;硬汉精神是如何炼成的——略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6 林婉娇;;《暗夜行路》中的女性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卢丹;;畸形的表述——对媒体选美赛事报道的再解读[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8 田永红;;土家族傩坛中的女性形象[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刘国蓉;;简论辛词女性形象[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何晓涛;;硬汉精神背后的思考——重读《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丁 洁;让女性形象在荧屏绽放真善美[N];中国艺术报;2006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周晔 林林;谁是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N];文艺报;2000年

3 温亚军 邓晖;教育题材中的女性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陆敏;浅谈媒体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及反思[N];中华新闻报;2007年

5 龚静;她们,“有意味的”世纪形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王世枚;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审美取向[N];中华新闻报;2004年

7 罗韵娟 谢钰婷;网络女性频道的内容分析与解读[N];中华新闻报;2007年

8 文红霞;徘徊在觉醒与迷惘之间[N];中国妇女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乔虹;中国女性形象教育工程第二阶段活动启动[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仁怀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祁小平;浅议电视节目在女性形象重构中的偏颇[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X;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D];南开大学;2010年

3 黄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小燕;中古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曾静;云南少数民族史诗歌谣中女性形象的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赵小青;东方影像中的女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7 蒋小平;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陈彩玲;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剧创作[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玉君;父权意识下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范能维;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世界[D];苏州大学;2008年

3 白军芳;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陈美珍;女性的冲决樊篱[D];四川大学;2003年

5 刘遥;伦理困境与自由危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峤;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角度论“翻译等值”[D];安徽大学;2004年

7 姚海燕;非自主的存在:中国古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罗燕媚;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跨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艾洪磊;曹禺、易卜生戏剧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许黎丽;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43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43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e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