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历史与身份:从后殖民的角度看伍慧明的《骨》

发布时间:2020-05-20 23:09
【摘要】: 伍慧明是继汤亭亭、谭恩美之后备受关注的华裔美国小说家。1993年,她出版了处女作《骨》,获得巨大成功,受到广大读者和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同其它许多华裔美国小说或移民作品一样,《骨》关注在美国殖民霸权的阴影下,中国两代移民所作的不懈挣扎与斗争。不过,伍慧明回避了传统的中西方必居其一的选择,而是采取对二者的包容,最终获得身份的建构与自我的重生。 后殖民理论作为一种杂糅的文学批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界的视角,使我们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欧美的帝国主义殖民文化现象。本篇论文运用后殖民理论对伍慧明的《骨》的历史与文化身份问题进行剖析,发现作家致力于挖掘曾一度被隐藏的美国华裔历史,展现新老两代华裔不断寻求自我身份的过程。她始终保持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的警惕,并认识到被殖民者自身的内在能动性,积极介入到美国的主流话语中,抵抗削弱并消解殖民主义的力量,积极重建被殖民者(华裔)在两种文化的“间阂”之处的第三种文化身份。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后殖民理论以及伍慧明的文学成就。第二章解析小说中《骨》的三个主要意象,分别从历史、女性以及文化的角度,探索其背后的后殖民话语。第三章对后殖民视野下的历史问题进行剖析,再现华裔历史,揭示美国新殖民的真正面目与丑恶本质。这在文中主要有两个表现:一是作为契纸儿子的利昂的身份揭秘,二是新旧两代华裔共同生存的空间:唐人街的历史与现状。第四章分析展示了莱拉以及其他新旧两代人寻找身份之路。其中,莱拉,这一新生代华裔形象,标志着殖民环境下,被殖民者进行抵抗与消解的新时代的来临,是被殖民者进行后殖民反抗的新的里程碑。文章最后总结《骨》,实质上就是一篇个人与民族的寓言,它指引着当代华裔美国人寻求文化新空间,探索其后殖民抵抗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其对后殖民的解构与重构,最终获得身份与力量。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07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一凡;多重危机中的挣扎[D];复旦大学;2011年

2 刘娜;叙事时间理论下《骨》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3 何娜娜;华裔美国人的第三空间身份构建—对《骨》的后殖民主义解读[D];鲁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73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73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8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