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同性社会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19:46
【摘要】: 田纳西·威廉斯是一位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且独特地位的戏剧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诸如暴力;滥交;酗酒;同性恋等在当时社会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曾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被评论界公认为威廉斯的颠峰之作。尤其在国外,每年都有关于这部戏剧的研究著作产生。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这部戏剧里男主角若有若无的同性恋倾向的关注,或对相关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以及对第三幕两个不同版本的比较。威廉斯本身作为一位同性恋和经常涉猎同性恋角色的作家,他的作品经常被批评家用同性恋的相关理论来进行诠释是毫不奇怪的。而伴随Sedgwick的著作《男人之间:英国文学和男性同性社会关系》的诞生,“同性社会关系”的理论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对文学作品的批评中。本文正是要运用这一理论对威廉斯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进行深入分析,以弥补以往研究仅注意到同性吸引之间的生理因素而忽略其社会根源和除同性恋以外的表现形式的不足。 论文的第一部分将会对威廉斯的生平和主要特色作一简介。在论文的第一章对Sedgwick关于同性社会关系的理论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其中比较重要的概念,诸如“欲望三角”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例证。Sedgwick将同性社会关系定义为同性社会联系的一个连续统一体。Sedgwick认为,父权社会的延续依靠的是异性恋行为,但并非异性恋主义。男人之间的同性亲密关系对父权社会的延续实际上是有利的。而父权制和异性恋都是基于Gayle Rubin所谓的“女性的交易”。根据这一概念,在“拥有”女性的男性之间的情感联结中,女性充当着可流通的财产的角色。这又引出了Sedgwick最中心的理论,即异性关系是同性社会欲望的策略。也就是说,异性关系的存在最终创造的是男性之间的联结。而这一联结不仅不会损害到,相反还会进一步确立男性的所谓男子汉气概。Sedgwick将男性同性社会关系的策略称为“欲望三角”,在这一概念中包含了两个占主导地位的成员,他们往往会相互角逐以获得占消极地位的第三方的青睐。第一章的第三部分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同性社会关系的根源进行了诠释。Sedgwick认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三角形成于幼儿时期,当小孩在自己所尊崇的威武的父亲和心爱的柔顺的母亲之间寻找合适的位置时,这一关系模式就开始产生了。第一章的最后一部分对威廉斯戏剧中或明或暗的同性情节作了一个大概的模式分析。在威廉斯戏剧中,既有已经死去的公开的同性恋者,也有男子气概十足似乎毫无同性倾向的诸如斯坦利这类角色。然而即使是斯坦利,他与他的那些牌友在很多言行举止方面也带有明显的同性欲望的色彩。而这些男性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甚至高出了他们与周遭女性的亲密程度。 论文第二章剖析了《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当中萦绕于他们的种植园上空的同性情结,重点分析了原属于Jack Straw和Peter Ochello,现由Brick夫妇居住的卧室这一戏剧中出现最多的场景的特殊涵义。论文第三章剖析了同性社会关系在这部作品中的本质和根源所在。在南方种植园这一相对封闭的典型的父权经济的环境下,即使是公开的同性恋也并不会影响到白人男性本身作为统治者的地位。剧中的种植园的开创者即是一对公开的男同性恋,他们的遗产除了这片土地本身,也有他们的同性情结。而种植园的继承人最重要的品质即与传承者的相似,与上一代领主的相似性在继承权这一问题上比继承人是否坚定不移的异性恋者来得更为重要,只要继承者能通过异性关系繁衍后代,那他是否有同性倾向就不会被更多关注。 论文第四章对以Maggie为代表的处于欲望三角中的女性进行了研究。Maggie的孤独源于她被完全地排除在她丈夫和Skipper的同性社会关系之外。她的怨恨来自于她丈夫和Skipper分享着一种高于肉体层次的亲密而她却无法参与其中。即使她真能成功怀上Brick的孩子也并不代表她能取得她最终想要的胜利。她与这两个男人的肉体关系使她与Brick的肉体上的亲密在另一层意义上完成了Brick和Skipper的欲望的联结。另一方面,在Jack Straw和Peter Ochello的床上所产生的后代本身也是男性同性社会关系的传承者。而Maggie在这当中充当的仍是一个媒介的角色。 在论文结尾部分根据上述研究得出了男性同性社会关系是父权环境下的一个普遍现象的结论。威廉斯作为一个同性恋作家在有意无意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比对公开的同性恋笔触更加微妙的刻画。而在男性同性社会关系中的妇女则处在了一个相对尴尬的地位,因为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男性至上的地位比异性恋主义来得远为重要。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田纳西·威廉斯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2 马予华;;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男性角色的存在主义解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李一;;《欲望号街车》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J];戏剧文学;2011年08期

4 张燕萍;;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的圣经原型研究(英文)[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5 杨晋;;奇妙的重奏——《欲望号街车》与《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之对比研究[J];剧作家;2011年04期

6 Marisa Robertson-Textor;张顺生;邓丹;;叹为观止的美国丰碑(2)[J];大学英语;2011年09期

7 马予华;;《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怪诞风格初探[J];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Brooks Adams;杨冰莹;;美丽而危险的人们[J];荣宝斋;2011年06期

9 冉东平;;导演制的建立对中西戏剧舞台艺术发展的作用[J];戏剧文学;2011年06期

10 董亮;;寻求精神家园的没落贵族——《欲望号街车》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女主人公比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郑贤军;;简论田纳西·威廉斯的“新的造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樊金琪;;囿于人性迷宫中的《欲望号街车》[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郭继德;;序[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聂珍钊;;全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聂珍钊教授在闭幕式上的发言[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辛;;从剧本到电影——试论《欲望号街车》的现实主义倾向[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丁芳;;论《小镇风情》的时空处理及其与中国戏曲的差异[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罗晓燕;;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成果述评[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扬;田纳西·威廉斯:生命的一切就是戏剧[N];文学报;2010年

2 杜丽;我们都来自伤心咖啡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怓存磊 世文;《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探讨生存痛苦[N];文艺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袁蕾邋实习生 陈军吉;王家卫:我都能告诉你[N];南方周末;2007年

5 子雨;19世纪小说的文学社会学意义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杜丽;萨冈:资产阶级魔女的条件[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张金良邋祁淑玲;桑顿·怀尔德与中国戏曲[N];文艺报;2008年

8 本报首席记者 陈熙涵 实习生 潘懿敏;假装,华丽面具终会被扯碎[N];文汇报;2011年

9 朱雪峰;美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语境[N];文艺报;2009年

10 范昕;明星与百老汇,谁救了谁[N];文汇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新颖;边缘上的变奏[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梁超群;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父亲的在场与缺席[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周英丽;我欲我所应得:论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的英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英;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欲望的心理透视[D];山东大学;2006年

5 范煜辉;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D];南开大学;2009年

6 黄坚;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论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的美国黑人身份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慧佳;《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同性社会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李伟;田纳西·威廉斯:我是人文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辛文;不同的个性相同的悲惨命运[D];安徽大学;2011年

4 冯枫;从《欲望号街车》的人物刻画看田纳西·威廉斯男性至上的女性观[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王茜;看不见的矛盾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丽;威廉斯·田纳西的《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中人物心理世界的外化手段[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7 纪春艳;危机下的身份碎片——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同性恋身份构建[D];安徽大学;2010年

8 范懿明;《玻璃动物园》中的异化主题[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曹慧敏;《欲望号街车》中的浪漫主义元素[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崔慧娴;田纳西·威廉斯:一个还是两个[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3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53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f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