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洪堡的礼物》的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00:27
【摘要】: 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的又一位美国文学大师。一九七六年瑞典学院因贝娄作品“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授予其诺贝尔文学奖。从他最初发表的小说《晃来晃去的人》(1944)到1987年发表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贝娄始终关注着现代人的生存和命运问题。在其一九六四年问世的小说《赫索格》中索尔·贝娄首次塑造了一个在现代生活中处境尴尬的犹太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那以后,贝娄一直致力于发掘和表现这类人物的精神特征,展现他们在瞬息万变的美国现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在寻找生存立足点时对人类命运进行的探索与思考。 在1976年获得了普利策奖的《洪堡的礼物》,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在很多方面都是贝娄最为丰富且最为深奥的著作。该作品以主人公西特林独白的形式描述了艺术家,特别是犹太裔作家在美国现代社会中经历的诸如忧虑、困惑、受难、追寻等生存困境。贝娄对他们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与同情,并不忘对他那些饱经精神磨难的犹太主人公们指出了寻求精神救赎的出路。 本文包含三部分,导言、主体和结论。 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介绍索尔·贝娄的作品、主人公、作品的主题思想、写作背景以及对索尔·贝娄及其作品的评价,并通过不同作家对该作品的评价,为主题意义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主体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分析的是关于《洪堡的礼物》中两位艺术家的内心的苦闷与烦恼。作者深度关注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贝娄对其笔下人物进行了仔细诊断,详细揭示出他们的病症:焦虑与沮丧。冯·洪堡·佛莱彻,小说中名义上的主人公,是美国三十年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纯真和人道主义的气息,得到当时许多名人和报界人士的赞誉。到四十年代末期,随着物质主义在美国观念上的渗透,人道主义的东西便成了过时的“玩意儿”,一心渴望用柏拉图精神和爱人之心来改造美国的诗人洪堡,逐渐被人们淡忘。痛苦万分的他由于不能保持原有的成功,继而转向女人和酗酒,意志消沉,死于非命。他就是现代美国诗人的例证。传记作家兼剧作家查理·西特林,小说的真正主人公,也是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一个百老汇的剧作家和政治历史书的作者。同时也是洪堡的继任者,不是因为他像洪堡那样有诗人的癖好,药物困扰,不是因为都在文学与金钱的冲突,不是因为对自身不足的遗憾,而是因为他对现实的焦虑和创造性的天才。他就是另一个洪堡或洪堡的影子。他也遭受了很多诸如名誉、金钱、地位、财产和美女等方面的诱惑和困苦。 第二章重点分析了痛苦的根源。在充满拜金主义、空虚和缺乏精神追求的现代美国社会,无论是洪堡还是西特林都演绎着美国艺术家的悲剧。洪堡虽然是著名的艺术家,但最终只能贫困潦倒,默默地死去。西特林成名之后,经济上挥霍无度,生活上放荡堕落,加上流氓无赖和骗子都来向他诈取钱财,是他终日忧心忡忡,直至破产。一方面拥有名声和金钱给他们带来的物质享受,而另一方面又发现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无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从而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然而,他们发现自己总是没有能力处理现实中的事情,深感沮丧,试图在一个自己构建的理想世界中寻求逃脱。他们的苦难根源主要是由于他们都有着犹太背景,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双重性,难以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心理上总有一种边缘感。西特林和洪堡都是有思想的人,时代的革命者,但是被边缘化了,他们被扼杀打压被凌辱漠视并且被遗忘,不管他们有过多大的名声,曾为美国文化做过多大贡献。这部分是因为他们过于浪漫不现实违反潮流,但主要是因为美国文化土壤的贫瘠。作为美国诗歌三四十年代的先驱,洪堡的成功和当时美国的经济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尽管这个时代从总体上来说由于大萧条全社会都笼罩在黑暗和沮丧的阴影中,但对浪漫主义诗歌却是一个积极的,充满希望的,慷慨大方又自由开放的时代。美国在二战后越来越工业化,洪堡却衰退了,他被遗忘,变得精疲力竭,他的诗歌从美国现代作品中被删除了。相反,查理却如鱼得水,获利颇丰,在商业化的美国更具生存能力。但是他也并没有免遭美国艺术家的痛苦,是整个资本主义隔离了艺术家们。对死亡的困扰是痛苦的另一个根源。作为历史学家西特林描写了那些死去的人,他以自己的方式表现主题并找到了控制死亡的方法。他重新礼葬了洪堡,以纪念恩师在天之灵。通过文中的沉思部分,贝娄为其主人公和读者重建了洪堡不朽的生命。 第三章阐释索尔·贝娄对主人公精神救赎的思考。一方面,论述了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主人公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思想上被异化,不得不为他们的精神追求而挣扎于荒诞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论述了主人公们与疯狂世界的勇敢抗争,讨论了他们的精神救赎。他们对自身痛苦处境的自我认识和觉醒,主人公们最后与现实世界的和解以及精神转变的过程对主人公们指出的精神得到救赎的出路进行阐述。 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主题,并进一步指出其中意义。作为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作者,索尔·贝娄响应时代召唤,通过犹太文化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检查和思考了人类的生存状态。洪堡的礼物所揭示的不仅仅是犹太知识分子精神进程和普通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揭示了整个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及生存困惑这一经典主题。通过对作者刻画的犹太知识分子沮丧、离疏和追求精神乐园的分析,本文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深度揭开了小说的真实意图。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鹤同;;敬畏痛苦[J];基础教育;2006年01期

2 白金香;;没有痛苦的痛苦[J];涉世之初;2007年03期

3 章月娥;;把痛苦当作营养[J];大众心理学;2006年05期

4 杜学峰;;幸福与痛苦[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1年Z1期

5 ;痛苦是成就殿堂的一枚金币[J];新湘评论;2011年16期

6 四叶草;;躲在你背后冲你微笑——《美丽痛苦之吻》[J];男生女生(银版);2006年03期

7 ;观察箴言[J];记者观察(下半月);2011年06期

8 陈肖悦;;佛教苦乐观背景下痛苦与其解除的心理学解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9 苏子睿;;挫折与痛苦[J];人生十六七;2005年04期

10 张会利;;浅析叔本华痛苦与超脱的伦理观[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蕊;时勘;李纾;刘怡君;;“幸福”与“痛苦”的词汇联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俞劲松;俞军海:我痛苦,因为我爱得太深[N];经济日报;2000年

2 记者 吕福明;刘士泉:曾这样痛苦选择[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老村;对美好的痛苦追求[N];文艺报;2002年

4 王先富 朱红 潘仙德;十八年的痛苦该赔多少?[N];检察日报;2000年

5 国信证券;一年的痛苦挥之不去[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6 记者 高浩荣;这种痛苦必须经历[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7 本报记者 何沙洲;.com的CEO很“痛苦”?[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8 岌山;美丽并痛苦着[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9 一撇;痛苦就业不如起而创业[N];经理日报;2002年

10 戴纪尧;威廉·福克纳,或者痛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坚;延续的痛苦——身体社会学视域中的农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爱英;塞缪尔·贝克特:见证身体之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潇;《洪堡的礼物》的主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孙维林;论埃德加·艾伦·坡作品中的死亡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顾捷昕;痛苦的意义[D];武汉大学;2005年

4 梁菲菲;消融与重构[D];山东大学;2009年

5 龙聪瑜;王国维与叔本华人生解脱说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把姝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痛苦与欢乐[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7 刘坤;浅析弗里达·卡洛绘画个性化成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阎如;莫里亚克作品中人物的世俗生活和朝圣之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朱怡洁;阳光与阴影中的生存[D];苏州大学;2005年

10 李海波;一个丰富而痛苦的灵魂[D];内蒙古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65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65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6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